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年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2024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逗奥
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日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谎言
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①逗奥柔弱,惧怕
②谎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xun ruandang yan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纳?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兴盛时代的君王赏赐进谏的臣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上说臣子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就对他们处以墨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他们呢?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奖赏)有所追求,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的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