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年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024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T立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平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坏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可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解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这样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这首诗,就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慷慨而作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卷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彳导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