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案10【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4)“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5)“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创始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6)“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A.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使牧轼,诋乳乃得归C.
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宜皆降之D.
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顼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苏武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3.说说“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苦”的含义
4.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1V;2V;3V;4V;5V;6X解析6“专指”错误,“和亲”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2.答案D
3.答案“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的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也是“十年持汉节”的对故国的思念之苦,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苦”字,结合全诗内容,从苏武的处境、内心感受等角度作答即可
4.答案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的能力答案要点包含内容概括、具体分析、所抒情感、所起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一一苏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二)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题目解说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回国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四)课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介绍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缀王、虞常谋反的经过勾结卫律的部属一一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一一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一一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软硬兼施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轼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1终不得归;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武的形象的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縻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五、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品读课文,加深感悟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1.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2.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縻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3详略得当详卫律、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革千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资料拓展】《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土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日”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课后训练】
1.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字”是古人除本名以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2)“节”又称“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3)“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该制度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该制度,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