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1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一.单选题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①A.——大汶口文化
②B.-----河姆渡文化
③C.——北京人遗址
④D.-----元谋人遗址
2.下图中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11元谋人门齿化石A.三皇时代B.龙山文化时代C.旧石器时代D.新石器时代
3.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瓮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相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得出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根据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耙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得出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耙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根据材料“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得出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综合材料一“农业的出现和进入父系氏族”、材料二“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相关内容,结合“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4.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8.《尚书》中记载了一段周公东征之后的告诫,其译文为“从今以后的嗣王,应当效仿文王,不要贪图舒服,不要喜欢游玩,不要收取额外的赋税,不要像商纣王那样糊涂,倘使还是这样,不但上天会不高兴,人民更要诅咒他”该文旨在强调西周统治者重视()A.德治B.礼乐C.分封制D.宗法制
9.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层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10.秦直道在修筑之时穿过了鄂尔多斯高原等从考古发现来看,鄂尔多斯地区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壁画不仅技法娴熟,而且内容丰富,出行图、庭院图、宴饮图、百戏图、射弋图、围猎图、放牧图、牛耕图应有尽有,画中人物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这从侧面反映出()A.秦直道的军事功能被弱化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C.游牧民族逐渐走向封建化D.秦代交通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11.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陶器制造十分发达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纺织技术日臻完善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1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西方“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以王权和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的中国方案据此,下列遗址可以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证据的是()A.姜寨聚落遗址B.良渚古城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13.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周封侯国),“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列国纷争不断加剧B.郡县体制全面推广C.诸侯强国开疆拓土D.边疆地区实现稳定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傩,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相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曹大为《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表现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④位于云南省的元谋县,因此可知与元谋人遗址有关,D项正确;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A项错误;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B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地区,C项错误故选Do
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是三皇时代,排除A项;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是龙山文化时代,排除B项;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文化遗址建筑多、功能齐、规模大,有统一规划,反映了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而这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得益于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陶寺遗址反映出的是初期国家形态,而非成熟国家形态,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陶寺文明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 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6.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6000年前的河南地区根据材料“河南庙底沟遗址……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可知,庙底沟遗址的文明成就向外辐射范围较广,这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A项正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国家形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D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后,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
8.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该文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名义,没有强调“礼”,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解析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五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不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C仅根据陶寺遗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D
10.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直道穿越过的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壁画中有民族交融的景象,这反映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B项正确;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材料未涉及直道的功能,排除A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材料未涉及游牧民族的历史进程,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直观体现,不是侧面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项正确C项中日臻完善不符合原始社会末期的史实,应排除A项中的十分发达不符合原始社会末期的史实,应排除手工行业分工细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王权制度,符合题目中的“王权和国家的出现”,B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没有明显的王权和国家的迹象,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夏朝的重要遗址,虽然已经出现了王权的迹象,但它的年代较晚,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至前16世纪,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时间范围不完全吻合,排除C项;殷墟遗址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王权和国家制度但是,殷墟的年代更晚,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也超出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时间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燕昭王派大将秦开进击箕氏朝鲜,取得土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并在当地设立郡县这说明诸侯强国在战国时期积极开疆拓土,扩大国土,c项正确;燕昭王派大将秦开进击箕氏朝鲜,不属于列国纷争,而是燕国对周边地区的拓土扩张,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燕国在辽东地区设立了五郡,但并不能说明郡县体制全面发展,因为此时其他诸侯国并未统一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燕国在辽东地区设立郡县,但并未说明其他边疆地区是否实现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
(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可以列举尧、舜、禹
(2)“天下为家”是指王位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3)西周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分封制;秦朝根据“皆为郡县”得出郡县制特点根据所学,可从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等角度进行总结
(4)由材料四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
15.答案
(1)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