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学说,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哲学的基本原理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三大规律)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四、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与作用表现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六、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两层含义
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③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拟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工智能是对思维的模拟它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的思维其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不会考虑执行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再次,人工智能没有自身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3.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4.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O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
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具体地来说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资源的丰富,等等
5.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六)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商品自身的价值,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二是货币的价值,商品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作为价值或货币的符号,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其要求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限于其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必然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它对商品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对商品交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和价值实现的规律的统一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货币产生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都要表现为一定数额的货币,因而形成了商品的价格因此,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运动来贯彻的,或者说,价格运动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实行等价交换,为此,就要求价格必须符合价值但是,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并非始终保持一致,而不一致的现象却经常发生这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否定,因为
(1)无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怎样变动,它都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它们的价值比例总是一致的
(2)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但价格的波动也会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价格与其价值的背离
(3)就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二)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加速了这个形成过程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四)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无论是货币,还是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其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是个历史范畴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使用资本对工人进行剥削时,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它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这种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不是被转移的,而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不仅会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生产出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使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这种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来看,它经历了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不同的阶段,并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可见,所谓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和条件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从不同角度看,就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循环,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这就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保持产业资本的循环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高涨一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
(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
(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
(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资本的形成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帝国主义就是“从一般资本统治进到金融资本统治”,就是“金融资本时代”所谓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彼此溶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真正统治者,他们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
八、真理的有用性问题
九、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区别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的真理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关系)
十、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十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十二、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三、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科学技术技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与人类,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科学技术作用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使得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例如“全球问题”的出现,就深刻的反映出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四、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越多,生产每一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十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十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五大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十七、价值规律的表现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和波动的程度)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十八、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点
(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表现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所支出的费用,
(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十九、劳动力的工资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者是全部的劳动报酬其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劳动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劳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增还是比较小的本质上,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也是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二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揭示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二十一、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第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上产的阶段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职能第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此阶段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资本增值循环)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二十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为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这种过剩是指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个危机的爆发过程其实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一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二十三、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才会,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二十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个重要特征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工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5.实践的基本特征第
一、客观物质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的客观性其次,联系的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三)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笫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J!•有调控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二)意识与人工智能在现时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引人瞩目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