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人心与人生读后感800独立思索,表里如一,这八个字,成就了梁漱溟这位宏大的学者,也成就了这一段宏大的思想,更成就了这一本宏大的作品今日为大家细心打算了人心与人生读后感,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800人心与人生读后感800与大学时初读梁公文章留下的挥洒思想之光的印象不同,这本书的内容是密稠的,从中你可以感觉到他对人心这本就难以名状的对象的拿捏把握,以及到了晚年,收敛锋芒,冷静、抑制地对人这个个体与世界在深层次关系上的反思书读起来并非难懂,但每每须要停顿与*甚至放弃和反复,其困难之处在于仍参加这世界的我们没能够更多地关怀和体悟自身因此,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如梁公在绪论中所指出的及今不求人类之相识自己,其何以裨助吾人得从一向自发地演化的历史转入人类自觉地规划缔造历史之途邪人只有不断地参透自己、修正自己的内心、行动、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够更有意识地生活和改造社会至全书第十章身心之间的关系,虽仍有不解之处,但亦有所顿悟大体而言,人类也好,人心也好,其特别、珍贵之处首在其能分动物有身,高级一点的有心,但身与心混沌一团,故任何事皆出本能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除去仍留有的本能活动,能将身与心间隔开来,能有意识地专心、用理智,能独立地逆反向外的本能向内求索然人类更珍贵的乃人心能指导身体行动、实践,向内的求索融入向外的活动及至人类缔造了工具,并借助工具不断探究扩大人类能知、能及、能把握改造的领域,人类成为自然界唯一有此迅捷开展与改变、并仍将不停开展和改变的物种诚如书中第十章所引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人类进化开展至今日之地步,全有赖于上文简述的分与融的不断作用,有赖于自觉之意识与受本能牵制之身体的不断斗争与调和,突破身的局限、心的局限,身心相通、相开展人类与其他生物之大不同在其内,而作用、显现其大不同却在外这以身为界、专心划之的所谓内外,对特别的人类生命而言,当是合一的,没有内便不行作用于外,没有外便谈不上内唯人类得以有所辨别而通融,此盖是人类独有的灵性人心与人生读后感800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概是我读书以来最费心力的一本书梁老耗毕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断思索,所成的一本其谓之所写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不是泛泛就能读而懂,更枉论精华了抗战时,梁漱溟从香港逃亡内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死,我假设死那么天地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人心与人生》写成,我方可以死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天降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梁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者,其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关于人生问题,其一生思想经验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时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岁以后思想归至儒家思想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里,结合西方现代科学开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这个概念所谓人心,我的理解也许是近于心灵的一种自觉理性他思索人类的才智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怎样变更人生,又将归向何去人的意识是个表现,其主体是心比方说,人能听到声音,又能自觉是何种声音,人能说话,又能自觉是说什么话人类生命的开展真谛,是力反闭塞隔膜不通而向着开通畅达敏捷自由而前进生命开展要突破个体的局限,力求物我不隔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分别(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那么好恶可以相喻乃相关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与人之间,实那么人心无隔与宇宙之大一体人心产生于静,必也于静中可见古东方人有见于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释迦,能知天命,出世间人心要借助无私,才能通畅自由所以圣人要反诸于己,大公无私知天命,也许非是故做高人一筹,实是实践为真也而释迦更是悟出天人一体,欲出乎其外,那么是更高一层也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于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日人皆可为圣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识之,是人身限于局限中,不能通达故试从自身想来,假设执着于外物,辄迷于利害得失,那么患得患失,心不宁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视假设无关,那么心宁气和又如人际关系,假设视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异利害,那么时存计较之心假设彼我无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别我执和破俱生我执,实在是高超且高深的学问有至深的道理难怪古往今来有很多博学机灵之士投身佛学这与平凡人的求神拜佛完全两回事体会人心,要从静中所得估东部的静思,冥想明显是修行的一条门道当于静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这种从儒家佛家而出的学问,寻常人实难理解在我,假设不是前面读过《论语》《心经》对儒佛之学稍有所悟,读《人心与人生》又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其所指又反复思之,又有不少顿悟此书真得反复一读再读,以期能不断有新的见悟和驾驭梁书对现代科学和生理学也颇多引证和表达此亦非常难得也概与梁早期慕西方思想有关其推演自己的学说,从儒家佛家启程,又能从科学中探究根源,故劝服力颇高此书存疑的是,梁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信笃不疑,这与梁所处的时代有关此时此刻的开展,马恩学说渐有不兴之趋势,梁以其为根底推理出的人类社会之终极,似有不妥如老子说,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谈心得也一时难以道明说清,莫谓乎只可自怡悦,不堪赠于人!人心与人生读后感800何谓人心?既有对内的一面,又有对外的一面书中说明对外即为人在环境中有所感受,有所施为,这未能举人心之全而个体生命所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实力通常划归生理学的一面,事实上是直贯心理学的主动性、敏捷性、打算性,是人心的三个特点在梁漱溟看来,生命的本性就是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在谈到对内对外的问题时,梁漱溟说,从生命来说,一切所遇莫非外也,一切问题又莫非内也我们所经验的、所面对、所拥有的,其实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而全部的问题、思索,哪个不是由自己的内心确定的呢把人心回来到宇宙本体,很多看起来困难不已的东西就简洁多了在某种程度上,心与生命是有共同意义的正所谓一切含生莫不有心主动性的关键并不在于运动,风啊,水啊,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但我们能说它们有主动性吗?明显不能而深深扎根的树木,拼死吸取养分,向上生长,这莫非不是主动性的表现吗有生命力的生物体才有资格提主动性人心的主动性在作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先发制人,大抵就包含这么一层含义吧我并不完全赞成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古语,外缘并不垂青于每个人,唯有主动追求、无止境思索的人才会偶得这样的天成吧梁漱溟在书中经常提到毛泽东的作品与思想,但他的思想更偏于哲学的角度,把问题都归结到了人心上去在探讨有关敏捷性的问题时,梁漱溟给进化下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定义分工与整合不断地繁复开展这里尤为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敏捷的分工,敏捷的统一,才能造就一个精细困难而又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人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仅仅满意于生来具备的和眼前拥有的,总是热衷于后天的缔造与发觉本能足够让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但人从未停下开掘潜能的脚步生物学上,人区分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准便是人能制造并运用工具这点跟梁漱溟的观点略有相通之处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学习青年时期学习理论学问,成年时期步入社会又学习实践行为,学习为人处世,老年时期还在渐渐体会理解人生的中庸之道学习便是缔造的前提,通过学习,人可以将外在事物摄入心中,化客观事物为主观事物,然后为己所用我极其赞成他的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能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拿我自身而言,在嘈杂的环境中我总是无法静心学习,在别人都惊慌的时刻,我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心平气和能静来自理智,而理智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乎本能的倾向理智并不等于理性,理智中多多少少还有才智的含义在里面现实中,我们却总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丢掉自己的理智事后想想,也只会觉得自己可笑失去理智的人内心总是波澜不平,于是做出的事情总会给人一种失了人心的感觉在理性与理智辩证中,梁漱溟言,理性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而理智那么未夹杂一毫感情而且本能附属于理性包含于理性之中也许由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还是有些匮乏吧,对这几点的理解总是有些别扭和混沌理性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的话,那感性呢?自觉之所在即心之所在、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人唯自觉乃临于一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也这都充分说明了自觉的意义人心的不自觉是很可怕的每个人都懂得要追求真善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做着真善美的事情为什么中国游客总是不招外国人待见是真的素养很低吗其实归结起来不过就是因为不自觉罢了本书探讨的为人心与人生,然而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人与自然乍一看似乎有些跑题,实那么不然人心与自然是分不开的自然界造就了人,也就造就了人心而同一个自然,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是迥然不同的世界从自然看人心,从人心看自然,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人心性情、气质、习惯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却总给我们剧烈的存在感与真实感而这些东西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按部就班的过程,是短时间的努力所无法取获的我们在看到一个人的第一眼时就能觉出这个人的气质,但我们却总不能说明出这种定论的缘由我们把这归结为一种感觉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感觉也是一种气质的表达随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增多,我们对性情和气质的判定会越来越精确,而对人心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