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真名士自风流一一《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一《兰亭集序》相信大家对《兰亭集序》并不陌生王羲之是一个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兰亭集序》这个作品之所以有名,除了书法写得好,文章也是精品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有一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文章第一段最后有这么一句话〃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其中〃幽情〃是什么意思?学生深长的感情老师《说文解字》里对〃幽〃字是这么解释的〃深也,隐也〃那么〃幽情〃既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非常深邃的,需要我们去剖析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所在不过,〃幽情〃怎么去挖掘呢?为了让大家更深切的体会,老师给大家搭了一个桥,在比较中去体会中国古代园林双璧一一南兰亭,北金谷〃南〃即绍兴城东的兰亭,此地还曾经有过一次影响深远的诗会,兰亭诗会,兰亭文会而在北部的河南地界也有一个类似的园林,那就是金谷园金谷园也曾经组织过一场重大的诗会当时社会名流如潘岳等都去参加了此次宴会,也留下了金谷诗而这场诗会的领头人,就是西晋时期的首富石崇,他为这次诗会也作了序一一《金谷诗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展现贵族生活的细节的宴会,所以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名声大噪,极富盛名《金谷诗序》只比《兰亭集序》早写了五十年,时代相差不大下面,我们对读这两篇序,去感受作品的魅力我们先一起读一下《金谷诗序》,我起个头《金谷诗序》一二学生《金谷诗序》,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老师大家读完之后,对比《兰亭集序》,两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学生《金谷诗序》一开始就写时间而《兰亭集序》一开始也写时间,并且之后他们都有景物描写老师这里老师追问一句,二文除了都描写了时间、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共性?学生还写了地点和人老师为什么两人都不约而同写到了这些内容呢?学生老师,我发现二者题目都有〃序〃字,像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的序,好像也是要交代这些内容的吧老师非常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相同的写作内容是两文共同的文体性质决定的好,继续学生我想补充一点,景物描写的内容很像,《金谷诗序》〃清泉茂林〃什么的,而《兰亭集序》是〃清流激湍〃还有,《金谷诗序》里面有〃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而《兰亭集序》里面也有类似的感受“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老师非常好,潘英看出了二文景物描写和诗人情感的一些相似性,非常细腻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二文的不同之处,根据老师给的这几个角度,请同学们分析并阐述学生《金谷诗序》参加的人都是一些官,而《兰亭集序》是那些有文才的人老师那参加《兰亭集序》的人就没有官品吗?学生有,但是王羲之他并不在乎,所以没写出来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因为他想脱离世俗学生我不认为是〃脱离世俗〃,而是想表达人与人之间一种很纯的关系我们只是因为贤能而聚集在一起,只是因为年龄的不同而聚集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你是当官的,我就要跟你在一起,更纯粹一点老师那试着归纳一下?学生王羲之更注重参会者品德的好坏《金谷诗序》作者石崇比较注重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点浅薄老师:一个强调的是社会名流的贤士,而另一个强调的是官员权势身份二者高下立见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角度,从与会缘由里看,二者有什么差异?学生《兰亭集序》它是修禊事,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涤、嬉游,祈福消灾的一种民间活动而《金谷诗序》是为了庆祝一个官员回到了长安而举行的宴会就可以想象出《兰亭集序》大家聚在一起是随心所欲的玩,而《金谷诗序》就肯定是要祝贺那个人,大家说说场面话,宴会没有那么单纯老师恩,一个纯粹,一个复杂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学生我觉得修禊事是类似春游的活动,大家很发自内心地愿意参加但是庆祝大将军回来,可能更多的是一些私人情感所以说《兰亭集序》更加博爱一点老师〃更加博爱一点〃?我们后边再商榷〃博爱〃一词是否准确,但是他注意到一点,就是〃修禊〃是一种大家自发形成的聚会、民俗活动而《金谷诗序》是一群人给一个人庆祝,地位好像不平等学生〃博爱〃是我这么理解的,假设平民老百姓看了这篇文章就会觉得有一种同感修禊事,没错,我也做过,可以在这篇文章里面读到很多东西但是相比于《金谷诗序》,像那种高官给高官送行,那么大排场,离老百姓很遥远老师修禊事是宗教祭祀活动,类似于春游,暮春之初,大家以民俗之名一起去郊游而《金谷诗序》更多是以送行为目的,昼夜宴饮,屡迁其坐,在享受所以境界有别开始有同学说,二文环境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我们仍然从环境描写入手,看看二文有没有不同?学生《兰亭集序》里面那个环境描写更加生动,会加很多形容词而《金谷诗序》只是把一些景物给罗列出来,还有就是《金谷诗序》里面,景物有更多人为因素在里面,比如说那个鱼池、土窟老师他注意到《金谷诗序》里边有更多人为造景的痕迹,草药、鱼池啊、土窟之类;而在《兰亭集序》里边更多是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从景物描写的整体感觉上,大家试着用一个词来描述二者的不同学生我觉得《兰亭集序》是雅,《金谷诗序》是俗老师雅、俗,非常好!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兰亭集序》的深刻性不言而喻老师《兰亭集序》中提到〃幽情〃,下一个层次我们从精神气韵上感受二者的差异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两段文章学生《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学生《金谷诗序》中感慨自己的生命不长,惧怕死亡对生命眷恋,对时光流逝恐惧但是他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是一种平面的感悟《兰亭集序》呢,写了很多感慨,内容好像差不多,但是直觉判断肯定不一样,但我暂时还分析不出来老师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老师带着大家先感受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大家注意,中间是个分号上一节课有同学我,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要不就是在一室之内畅谈,要不就是去游玩难道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了吗?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是非常黑暗的,当时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几乎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丧生当时的人是很幻灭的,他们在儒家经世致用这条路上走不通了不必说达则兼济天下,连穷则独善其身也无法实现所以他们没办法了,既然走不出去,那就在我的屋子里边做做学问吧,不过他们也不知道做这个学问有何用要不怎么样?去游山玩水,在自然中找到自我吧在世俗中找不到解脱,在山水中放飞自我但是他又开始感慨了感慨什么呢?学生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转折,前面还可以畅叙幽情,这里开始痛了老师为什么痛?学生因为他感受到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他觉得现在挺快乐的,但是快乐你又不能抓在手里,也许在你走了以后,这些快乐就不存在了,都已经成为陈迹了就像兰亭,很少有人知道它经历过什么变迁,我们只知道这里曾经举行过一次诗会,今天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只知道这些〃俯仰之间〃,这种人世的变迁让王羲之感到感伤学生我觉得王羲之的感慨来自〃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将会变老,然后所喜爱的厌倦了物质上的东西又能够在世间上留下多久呢,又带不走,也只不过是抬头和低头一瞬间的事生命很短,只有精神上的一些东西才能够长久的被人们所保存下来,所以我觉得王羲之感慨的应该是对物质流逝的一种〃痛〃吧老师物质流逝?学生对,所以要追求本心老师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欲望却是无限的好,还有吗?学生我觉得《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兰亭集序》里边王羲之他很清楚生命的本质,他已经提出了〃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他知道生命最终都是会消失的,并且为之而痛心但是《金谷诗序》就只是感慨生命的短暂,但是他却没有更加深入去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感受到生死是不等同的,更能反映出他对生活的乐观,就是更有一种向上、而不是消极的一种心态老师非常好,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人对生死都无所谓,也就是〃一死生〃,〃齐彭殛〃,生和死看成一样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彭殛也是一样的,长寿也是短寿,短寿也是长寿生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但是王羲之反其道而行之,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学生王羲之〃痛〃的是生命本身的一些价值,而石崇只想着要长生不老,二人对生死的认识境界不同老师恩,确实,王羲之痛的是什么?痛的是我们人生美好,但是生命太短了痛的是我们人生的欲望永远都难以得到满足,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痛的是时间的无情,生命的毁灭而反观石崇,他痛的是什么?他痛的是我今天是富豪,那么我死了之后,我的财产就不属于我了他的那种痛,痛的是自己,害怕自己的财富的流失在〃痛〃的层面上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实,王羲之不只〃痛〃,还〃悲〃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三段学生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老师痛和悲有没有区别?学生我觉得痛的话,可能就是比较偏向于个人,个人对于死还有生,就会内心感到伤痛但是悲的话,他是考虑到了后人看现在,还有现在看古人这样子,范围非常广,已经延伸到历史,延伸到整个角度,所以那些所有的人都非常的悲伤,它的范围很广老师非常好!你来学生我觉得痛是你还有一个觉悟在那里,你痛是因为你明白,你还有一个思想觉悟在那而悲是已经很漠视了,已经麻木了,已经很消极了学生我对这位同学的看法有点补充痛是浅层的,单纯的那种悲痛但是悲的话,就是感觉会深层次一点,是一种豁达的感觉老师大家集思广益,说出了很多不同,痛更多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很难受,而悲呢?已经上升到一种沉淀,一种思考了,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去把握和感受那么王羲之把他那种个人的痛的感受沉淀为怎样的人生思考?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就是说现在的我们去看历史过往的一些事,我们会很清楚明白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把昔人、今人和后人共通贯穿在一条线上了老师所以说王羲之的这种悲是千古同悲,今人、古人、后人同悲,穿越了千年其中这种对人生苦短的感慨确实穿越了千年而时代吟唱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世还有钱钟书目光放远,万世皆悲悲是一种人世间共通的一种情感所以王羲之与石崇相比,深刻之处就在于他对生命的思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过程乐,侧重宴会本身是一种快乐;而到了痛,已经是个人的一种感受再到了悲,这种感受贯通历史这种深透性的认识本身就是王羲之的伟大之处老师这里老师还要问一个问题,这种痛苦是古今中外所有人,包括你们,每一个人都会承受的人生苦短、欲望难填、修短随化、总有一死,但王羲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了吗?学生好像没有,仅仅提出来了老师没有解决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学生不能这么说,首先王羲之本身解决不了,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但是他写下了至少是个发泄吧,还能和后人沟通老师王羲之面对这种痛苦,不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控诉,或者是绝望无助的自暴自弃,而是用一种高雅的方式把这种痛苦记录下来这个痛苦属于王羲之,同时也属于后之览者,通过这种与后人的共鸣感受痛的深沉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所谓的文学,其实很多时候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但是文学可以在我们面对绝境的时候获得一种无力的解脱和开解这种所谓的开解让我们的内心获得了一种宁静与平和,短暂疗伤之后再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想,这也是王羲之此文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好,下课学生老师再见(完)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幽情一一深深刻深透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