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王室的远房同族,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期,曾担任过左徒和三阎大夫,身居高位他力谏怀王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结束七雄争霸局面,然而,屈原的才能和政治主张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怀王听信谗言,亲个人远贤臣,将屈原流放到汉水以北屈原生存的过程始终与痛苦为伴,“少怀高阳,伤时忧世,为一痛;遭谗受害,无以昭雪,为二痛;世风日下,兰蕙变节,为三痛;报国无门,美政流产,为四痛;举世皆浊,茕独孤苦,乃五痛;国君昏庸,皇舆将覆,乃六痛;晚年劳苦倦极,衰老疲惫,是七痛;辅国无望,拟死赴渊,是八痛”人生有此八痛,命何以堪?!究其这些痛苦的根源,一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是报国无门和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二是世风日下,人生苦短的生存之痛具有伟大和高尚人格的历史人物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摆脱不了思索的痛苦,人生的打击屈原便是对人民生存维难的认识中而产生一种沉重的忧患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怀抱美政愿望走上政治舞台的,公元前318年,22岁的屈原出任楚国左徒之职,当时正是战国纷争时期,秦、楚、齐三强逐鹿中原,楚国命运汲汲可危上任后的屈原,便提出了自己的美政观点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立足天下大势,顺乎民心所向,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然后,改革必将触动旧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采取造谣中伤、诋毁诬蔑的手段,使屈原遭到疏远,陷入“美政”难施的痛楚;公元前年,屈原因与当权者313产生外交分歧而遭“黜”,第一次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第二次被放遂江南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304,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可谓遭受了致命一击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黯淡的云、灰色的郢、凄苦的路、忧伤的心伴着屈原踏上流放的途程诗人沿着江夏东行,到洞庭湖;又沿沉水至淑浦,浪游沉湘一带;公元前283年,辗转北上至夏浦9年的流浪,虽然形容枯槁、潦倒困顿,但痛苦的体验也因此而深刻,他一度决定返归郢都,劝谏楚襄王改弦易辙,奋发图存,然而,却遭拒绝而同时,秦国势力日盛,公元前278年占领郢都,楚襄迁陈,大势已去,末日将临屈原闻此消息,悲痛欲绝,“宁造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而常愁!”内心的孤愤已随国破山河碎而泯灭,也正是这年夏历的5月5日,诗人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向汨罗,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这也许是屈原作为政治家的“归宿”吧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作为政治家的唯一选择至此,一代精英的从政生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今天看来,一^个正直、向上、一报国的人在尔虞我诈、波涛汹涌的官场立足是多么艰难!或许,屈原的一次次从政遭贬的过程让人感到一种悲怆,虽然是刀光剑影的年代,当一介平民又有何不可呢?但同时,正是屈原这种怀抱忠君报国的无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政治的孤独、真理的孤独、人生的孤独孕育了屈原创作的独特性从政时期,所作《九歌》、《九章》中的《惜诵》、《抽思》、《思美人》诸篇、《天问》、《招魂》等大多是孤独之歌,痛苦之音,于理想中抒写忧伤之情,在之际歌唱痛苦之音,通过神话世界折射孤独的追求是从政的失败唤醒了沉淀心底的孤独意识和痛苦精神,一切哀怨、愤怒、孤独、痛苦通过与楚民歌相结合,化为诗人的吟唱,响彻历史的天空甲申庚月,端午已至,风华少年,妆红扮绿,尽显喜气,乐而庆之当年屈子投河以儆君王,留《天问》、《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