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年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2024•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翻译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注释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绕,元本注一作晓柳即柳絮韩健《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创作背景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春,作于惠州陈迩冬1095《苏轼词选》也怀疑这首词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同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闰四月离定南行路途触景而发1094李世忠《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则据词中青杏、燕子、柳绵意象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惠期间,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但没有具体编年赏析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1037—1101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1056—1063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僧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