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zwwwwwwwwwwvwwvwwww2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wwwwvwwvwwww\»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zwwwwszw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X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八.【链接选择性必修1-p]官员考查和官员监察・311官员考核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演练2][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土体现公平公正创新应用一一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上述材料()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
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科举次数录取进士总平均每榜录取时代(次)人数人数唐朝2687448281518813宋太祖宋太81487186121760147宋真宗宋仁134561351不A.重文轻武的政策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
3.[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
4.[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3.提示
①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提示
(1)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
(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加强皇权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真题引领一一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D[演练1]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演练2]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答案D创新应用一一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说明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推动两税法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答案A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相比唐代而言,宋代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数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D项正确;宋代重文轻武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录取人数增多,排除B项;文学发展也不会直接引起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多,排除C项答案D
3.解析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两税法的施行并不能消除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护,唐政府遂改用两税法,排除D项答案A
4.解析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B项正确;什伍组织与邻保制度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会影响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民户不会产生地方割据势力,因此邻里互相监督也不会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答案B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官员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wvwvwvwwww^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XZV\/\ZlV\Z\Z\/\Z\Z1V\Z\Z1V\Z\ZV^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后期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保西卜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________________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小税标明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卜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r^-J影响——[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92〜9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X/WVWVWVWWW\A人头税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徭役更卒、正卒和戍卒2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王安石推行募/WWS/役法WWWWWW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4明清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②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w/v/x/wwvzx/\z\zxzvzv*zw^wva.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b.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③清朝a.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b.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视野拓展一一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制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一一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解读在东汉以来的世族地主向门阀土族地主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九品中正制成为加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杠杆和催化剂九品中正制沦为扩大土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
2.名师一一以历史眼光看待科举制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仍有很多人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
3.学习情境一一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运行图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试答]
4.构图解史一一租庸调制(承担税项)
5.视野拓展一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演变特征从公元204年曹操实行租调制到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完全废止,租调制前后有将近600年的发展史这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从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来保证国家赋税的基础第二,注意按负担能力平均赋税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晋按户等征户调,以及均田制下按丁夫征租调,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解读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