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7课题三时髦的转身一一社会生活的变迁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的影响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旗袍、学生装
②食西式食品
③住花园洋房
④风俗“断发易服”“,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
4.[新高考借鉴][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5.[新高考借鉴][湖北卷,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表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武汉劝业奖进会西湖博览会(1929年)(1909年)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征集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展品原料),工艺品、美术品、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别教育品、古物品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仿真模拟
1.[河南省五县市高三联考]光绪二十七年,除洋布大宗之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瓶盎、针纽、肥皂、蜡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靡所不至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C.列强在诸多领域侵略中国D.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
2.[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一]1896年,“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又一村”与观众见面当时广告称电影“纯用机器运动,灵活如生,且戏目繁多,使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影评也认为“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蚂”据此推论,电影传入()A.使中国传统文艺逐渐走向衰微B.中华近代文明的格局架构成形C.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D.引发文化领域除旧布新的潮流
3.[东北三省高三模拟]1919年8月《申报》上刊载了一则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的白话文布告(如下)据此可知()本厅长为你们想那避疫的方法,如取缔食物饮料,例如扫除垃圾、清洁道路……要晓得垃圾是最龌龊的,什么苍蝇呀,蚊子呀都是由里面生出来传播疫气的,所以街面上最要洁净,万不可有一点垃圾堆积的A.爱护公共卫生和讲求公德利于防疫B.白话文布告比文言文宣传效果更好C.上海地方政府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
②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
①衣时尚服装五彩缤纷
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启动“,,O
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知识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和水运与航空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O
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1铁路界第四位[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先进中引、国人发提倡社会习俗政府政策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D.近代新闻报刊普及了科学防疫常识
4.[汉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985年1月,《经济日报》刊登了13个省市自治区的商业、供销部门的调查情况吃的比重居高不下,穿的消费持续增长,用的比重逐年增大由此可知,当时()A.生活用品供应日趋紧张B.市场经济刺激了需求增长C.民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D.对外开放改变了消费观念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三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
1.
(1)
②革命派
(2)
①中山装
④废止缠足
2.
(1)
①社会风尚
(2)
③安居工程知识点二
1.
(1)
③九五
(2)
②青藏高原
(3)
①轮船招商局
(4)
②民航
2.
(1)
①台湾
②无线电台
(2)
②一
(3)电子知识点三
1.1
①中国丛报2红色中华3人民日报
2.1
①定军山2
①北京电视台
3.1互联网3生活方式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史料实证][提示]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等3特点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探究点二[史料实证][提示]1新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⑵关系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真题体验
1.解析B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A错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C错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错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项正确;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项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项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项错误答案B
3.解析B对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A错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C错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D错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答案A
5.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仿真模拟
1.解析材料中“药材……贩运来华”体现中国民众生活跟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B项;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经济领域的中外交流,排除C项;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答案B
2.解析据材料“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峋”可知,电影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电影,并不是中国传统文艺,排除A项;电影传入不足以架构中华近代文明格局,排除B项;电影传入与中国文化领域除旧布新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答案C
3.解析街道属于公共区域,需要民众自觉维护,据材料“避疫的方法”“街面上最要洁净”可知,该布告强调爱护公共卫生和讲求全德利于防疫,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有关文言文的信息,且并未将白话文布告与文言文布告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警察厅厅长的防疫宣传,并未提及上海地方政府的做法及效果,排除C项;“取缔食物饮料”并非科学防疫的方法,排除D项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用等消费水平持续上升,民众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故选C项;根据时间可知,改革开放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用品供应充足,排除A项;1992年才开始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没有涉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排除D项答案C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误区警示]近代铁路的修建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公路
①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②,等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在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o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人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邮件4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3建国后有《》《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构图解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H「工业文明的冲击》政府政半N中策的推动Y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殖国民近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方Y经济落后,代半[交-封科技薄弱卜思想观念陈旧-通建发社展会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大众传媒的变迁A t~S彘L报刊Y文化生活上氏众传.、众丰富传H多彩•蕊立二靛网媒促进发展的变信息提取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误区警示]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2)电视
①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且发展迅猛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播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虎网口救子信息提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
1.近代的“断发易服”近代“断发易服”最先从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美的第一批幼童开始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移风易俗,还带有革命色彩
2.民国初期的社会新气象1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2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3.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显著特征2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尤其注重政论,近代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4.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11950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改变,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3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术前沿]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