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作业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7A级学考达标练
1.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
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2.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进士出时期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宰相总人数身人数唐朝(唐玄347举荐、行伍、门荫宗)吏职、幕僚、举荐、行伍、五代4624门荫等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北宋7263从军、举荐等A.科举取土为唯一途径
8.土族阶层迅速崛起C.重武轻文的现象明显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3.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o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
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6.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A.开始经夏秋两次收税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7.[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一一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8分)B级选考高分练
8.《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这些规定()A.必然加重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经济负担
8.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间经济发展差异D.通过税收货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9.[浙江金华市高一期末]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材料二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