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0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4.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P4447]〜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
①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②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③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2法治
1.[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开学考试]隋朝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2.[山东淄博部分学校考试]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历经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后和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3.[山东青岛期末]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
4.[山东济南诊断考试]“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一个特征绢帛”当作流通手段发生机能”,成了“货币商品”,和铜钱同时流通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钱帛兼行”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B.唐代绢帛的制作世界领先C.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度D.民间囤积铜钱造成“钱荒”第10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2.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4.提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精髓进行转化创新
5.提示扬善惩恶、道德教化
8.提示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
9.提示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提示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朝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探究点二提示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真题引领一一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B[演练1]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项;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项答案B[演练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
②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3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人性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孔子/WVWWWWVWVWVWWV善,儒家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WVWWWWVWVW德治人性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恶,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法家*wwwwwwwwx/*韩非法治教”“以吏为师”4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抉择
①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宜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WWWWVWVWVWVWVWVWWWXA/WWWWV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座建》,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金1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答案B[演练3]解析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形成了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和“尊祖敬宗”的文化认同,形成了基本的生活秩序,使乡村得以基本实行自治和自律,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社会分裂与统一并存,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乡村基本实行自治,强调“自律”,并未形成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故C项错误;乡村社会也是政府管辖的一部分,“脱离政府的管控”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创新应用一一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需担负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D项正确;材料中是明代赋役制度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并不会增加劳动力人口,排除A项;材料涉及赋役制度,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赋税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向农民征派赋役是为了保证国家收入,并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排除C项答案D
2.解析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有乡村自行调停和仲裁的,也有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的,也有通过官方诉讼解决的,体现了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决定作用”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民间纠纷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矛盾,排除B项;各种纠纷得以解决,有的是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说明地方管理没有失控,排除D项答案C
3.解析根据“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走向僵化,说明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项;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了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政治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这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不是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项答案D
4.解析据材料“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绢帛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为了“货币商品”,故选A项;材料无对比,无法说明世界领先,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囤积铜钱,排除D项答案A确立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wvwvx/wwvwvwwwwwww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⑴法律制度即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x/WWWWWWWWX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3基层教化
①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土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明朝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wwvwvwvwwwwvw\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知识点二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P98102】〜
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时期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西汉时,百姓编户入籍后,便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汉朝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WVWV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WWWWWWWWX*元朝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户籍分民籍、车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x/WWWWWX*明朝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清朝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
①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③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WWWWWVWVWX*
④明朝:王守仁推行土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
⑤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vz\/vzvz/vzvzwzx/s/v/vzxzwvz/v/\zxzv/xz*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x/WWWWWWA/WV\
1.名师一一“敬天保民”敬天,即必须以崇敬的态度对待上天;保民,即以爱护的态度治理百姓;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是“德”
2.学习情境一一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思考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试答]
3.视野拓展一一教化与法律的一致性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化之所以能作为国家法律秩序观念向民间传输的渠道,根本原因在于礼与国家法精神和内容的一致性从西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开始,礼的精神和内容不断地向法进行渗透,最终形成“一准乎礼”的《唐律》以《唐律》为例,借以窥视中华法系“礼法融合”特征,以论证礼的渗透直接导致了符合国家意志的民间法律秩序的形成——汪雄涛《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化一一大小传统之间的沟通桥梁》解读自秦汉至清末的整个封建时代,“礼”的精神不断法典化,唐律的出现,标志着“礼”与“法”融合的完成
4.学术情境一一传统法律文化的得与失陆栋良在《传统中华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中指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的道德教化、守法精神、推崇德治和追求和谐等精神,依旧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法律文化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试答]
5.学术情境一一《吕氏乡约》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中记载“
一、德业相劝;
二、过失相规;
三、礼俗相交;
四、患难相恤”思考据此概括这一时期“乡约”的主要内容[试答]
6.概念阐释一一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7.构图解史一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限制人口流动管理社会治安一户籍制度作用征发福役征收赋税控制地方和人民
8.学术情境一一古代乡村自治社会是一种自律社会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思考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什么?[试答]
9.学习情境一一丰图义仓丰图义仓,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思考义仓在古代救荒中有何作用?[试答]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礼法结合一一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学术前沿]古代的乡约制度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思维激活]材料反映了乡约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点史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继承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遇……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本范畴,诸如德刑关系、民本、礼治、德治、人治、法治等,都在这一时期确立起来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解读]史料分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礼法结合,汉代法律儒家化,唐代礼法结合全面形成[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试答][历史解释]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