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3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思维激活]作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史料实证]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解读]史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人口增加、商品丰富、商业繁华,夜市出现,成为国际性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与扬州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密切相关[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试答][历史解释]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1.[山东济宁月考]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
2.[山东德州期末]右图为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一致,证明嘎仙洞就是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A.史书文字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B.只有第一手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C.祝文和《魏书》都是二手史料D.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3.[山东潍坊一模]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8.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一一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1.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2.提示
①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并非单向,而是“汉化”与“胡化”共存
②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汉族生活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3.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提示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探究点二提示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等真题引领一一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D[演练1]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縻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答案D[演练2]解析解答时应围绕孝文帝“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后改为水德,孝文帝此举意在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答案D创新应用一一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曹操实施屯田,分给流民土地,无牛者可使用官牛,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屯田制有助于解决军粮供应,但不能直接加强军事力量、提高战斗力,A项错误;屯田制建立在封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B项错误;C项夸大了屯田的作用,排除答案D
2.解析“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属于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其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一致,说明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故选D项,排除C项;史书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二手史料也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D
3.解析孝文帝的“班禄制”是学习汉族政权的措施,有利于拓跋政权的封建化,故D项正确;“班禄制”是向官员发放俸禄,是财政支出而非收入,排除A项;“班禄制”的推行主要是针对官员,并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与隋唐盛世无关,排除C项答案D
4.江南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链接・选择性必修1・P]北魏孝文帝改革221背景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知识点二隋朝的统治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炀帝的统治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大运河,对巩固统
一、/VWWWVWWX/WW*✓WWWWWWV/WX/WX/WX/WWWWWW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⑵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知识点三唐朝前期的鼎盛
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zwvx/\/wwwwvwwwvwvwvww/wx
2.政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x/VX/X/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A/X/\/W*ZW\A/\/\/WW\/W\/WX/WWWWXA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突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突厥厥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厥
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x/WWWWWWWW.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吐蕃
②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VWWWWVWWWWVWW靴鞫唐玄宗封靴鞫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知识点四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X/WWWWWWWWWWW*2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3.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1形成自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和南方先后出现“五代”与“十国”2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学术情境一一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试答]
2.生活情境一一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思考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试答]
3.学习情境一一评价大运河的修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思考据此分析,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试答]
4.构图解史一一“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完善制度、政治清明贞唐减轻刑罚观太经济发展之宗重视生产、治社会安定轻徭薄赋击败突厥、巩固西域
5.视野拓展一一唐代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文化、风俗的影响是相互的,民族杂居地区尤其如此胡乐、胡舞、胡服、胡食等,在唐代汉族人中一度风行经过长时间的吸收消化后,诸种文化渐趋一致,到唐末五代时期,对这些文化现象也就极少区分“胡”“汉而成为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内地各族相互通婚,促使了各族体征差别的消失,最终使民族意识逐渐消失,完全组合为同一民族——史念海《中国通史》第6卷解读隋唐之际的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双向进行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6.概念阐释一一朋党之争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民族交融一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学术前沿]唐朝的羁縻制度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一一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思维激活]学习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必要性,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实需要,增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史料实证]孝文帝改革史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表现,汉族影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影响了汉族[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胡饼反映的社会现象[试答][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有官方的推动,也有民间的自发交融2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
②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
③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统一王朝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探究点二区域开发一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学术前沿]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