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
2.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王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武帝的做法旨在()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藩屏帝室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
4.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是()—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分)(6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分)(8⑶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单元达标检测I.D
2.D
3.C
4.D
5.D
6.C
7.A
8.B
9.D10,CII.B
12.B
13.B
14.A
15.C
16.A
17.C
18.D
19.A
20.C
一、选择题
1.D据材料“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是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的理想是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
2.D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故A项错误;晋武帝的措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B项错误;晋武帝的措施不在于开疆拓土,而是国家内部治理,故C项错误;据材料“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藩屏周,故D项正确
3.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故C项正确
4.D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的加深,南北经济制度、文化形态逐渐融合,南北政权的阶级属性也趋向一致,并没有形成对立,因此南北对峙的实质应是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故D项正确
5.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
6.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故C项正确
7.A唐太宗认为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很重要,于是他采取重视人才,选贤任能的相关举措,故选A项
8.B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材料“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相互学习的史实,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
9.D根据“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可知,“方镇”盘踞地方,内部亲属掌握政权,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君权相权无关,故C项错误
10.C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因此吴越政权能组织人力修筑捍海石塘,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吴越与其他政权并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吴越境内万亩农田被淹是由于海潮侵袭,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1.B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被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
12.B科举制允许自由报考,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项
13.B据材料“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可知,三省长官皆为宰相,这有利于分散相权,故选Bo
14.A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不居处而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这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
15.C根据题干“不仅将佛学中的‘空无与玄学中的‘虚无相呼应,而且还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并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去适应当时的中国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项题干并没有反映出三教之间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干未涉及其他宗教问题,故D项错误
16.A“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17.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反映了此诗人的作品多是记录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民间疾苦,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符合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特点,故C项正确
18.D根据材料“今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酶(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可知,该书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书与农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
19.A材料说明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图书一一儒家经典的批量出版,故选A项;当时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取代手抄本,故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0.C《送子天王图》虽然属于佛教题材,但不能反映出唐代社会佛教十分兴盛,故A项错误;唐代市民文化繁荣促进通俗文学的发展,故B项错误;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4分)⑵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4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6分)⑶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6分,每点3分)解析
(1)材料一的牧马图和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⑵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答案;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⑶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2.答案
(1)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6分)原因地理环境影响(2分)⑶社会现象:乐舞发达(2分)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4分)解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即可⑵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贸易范围、出口和进口货物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朝廷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很多”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对乐舞的态度、国家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分析回答A.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B.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C.两个阶级的对立D.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
5.北魏孝文帝向拓跋澄征询迁都之事的意见时拓跋澄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A.发挥灌溉作用B.有千里之长C.成为南北交通枢纽D.发挥防洪作用
7.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8.裁撤冗官,整顿吏治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8.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述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8.民族交融更进一步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
9.“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10.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时常遭到海潮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镂(1iu)组织人力修筑捍海石塘,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发展依靠南方财富
1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2.唐太宗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g6u)中矣”“天下英雄”主动入毂的制度依据是()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
13.《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由此可知唐代三省长官()A.皆为皇族,分散相权B.皆为宰相,分散相权C.直辖地方,提高效率D.共议国政,民主决策
14.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5.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将佛学中的“空无”与玄学中的“虚无”相呼应,而且还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并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的主要宗教
16.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之风,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采用以殿堂为主的布局“舍宅为寺”的风气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
17.“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称颂哪位诗人而写的一副对联()A.屈原B.辛弃疾C.杜甫D.李白
18.《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酶(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19.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时期政府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著作五代政府雕印九经是出版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
20.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朝见天神时的情景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0分)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6分)
22.(20分)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放等《中国:腾跃的东方巨龙》材料三隋唐时期音乐、舞蹈比较发达朝廷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斐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时期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