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1.[山东淄博期末]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稻、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2.[山东威海期末]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政策的推行()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民族环境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3.[山东枣庄八中月考]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B.茶马古道促进人口迁移C.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D.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
4.[山东荷泽期末]儒家提倡的“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观,是历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儒家的民族观()A.与我们现代的民族观基本相同B.是各朝代实施羁縻政策的思想渊源C.消除历代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第11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1.提不唐朝通过边疆机构的设置,使得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3.提示政治上宣扬国威;经济上厚往薄来
4.提示元朝疆域辽阔,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流扩大
5.提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的减少;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的贸易以海上为主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提示唐太宗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探究点二提示
①背景不同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目的不同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
③交往方式不同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居多
④影响不同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民族灾难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B[演练1]解析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两项答案B[演练2]解析”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可见这里的融合方式是中外融合,故选B项;“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是外来民族,不是国内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这种方式只是元朝民族融合其中的一种,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就已经开始了,排除D项答案B[演练3]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取消土司,改设流官的做法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强化边疆管理的表现,故选B项;改土归流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强化行省制度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B创新应用一一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故D项正确;题干仅是述及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但没有提及中国商品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高度繁荣不合适,排除B项;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说明中国商品经过丝绸之路运送到西方,但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政府为主的朝贡贸易”,排除C项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可知,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为唐代“贞观之治”奠定了稳定的民族环境,故选B项;“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民族政策,与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唐代民族政策,非国际问题,排除D项答案B
3.解析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和“对外贸易”无关,故排除A项;人口迁移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借助茶马古道,较好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故C项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未体现,故排除答案C
4.解析根据“修文德以来之”可得出,儒家所倡导的民族观主张统治者要实行德治,各民族和谐共处,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儒家的民族观与现代的民族观并非完全相同,A项错误;羁縻政策指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的政策,而“修文德”强调发扬文治教化,二者并无渊源关系,B项错误;C项中“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D
3.西南丝绸之路1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3遮,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2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父易枢纽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文化的传出1养蚕和堞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3瓷器主要经过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2.物质文化的传入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等作物2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z\zv\/xzv\zww\*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精神文化交流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2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1.学习情境一一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安北、单于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思考从图示中看出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试答]
2.视野拓展一一对羁縻政策的评价中国历代王朝应对边陲,无论是边疆政权还是地方政治势力,基本制度和方略都是“羁縻”“羁”就是以军事压力予以控制,“縻”则是以经济利益予以安抚拉拢,可谓软硬兼施中央政府承认了各地方和民族的差别,既有利于中原核心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为基于交流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解读羁縻政策体现了历代中央政府灵活的边疆治理政策一一因俗而治,既能巩固中原王朝统治,又促进边疆地区和平发展
3.学术情境一一朝贡制度的特点朝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把中国国内的群臣关系扩大到周边诸国,把国内的政治统治照搬到周边诸国伴随着朝贡的交易方面的经济利润是次要的……与贡物相比,明朝皇帝的“回赐”数量是巨大的,往往是贡物的数倍,并且对朝贡国的附带品实施免税的恩惠——日本学者檀上宽《明初的海禁和朝贡》思考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有何特点?[试答]
4.生活情境一一从“青花瓷”看中西文化交流元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侧重于西方,主要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一一伊斯兰文化这两大先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正是元代青花瓷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因此人们看到了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异域风格,器型庞大,装饰繁缗,它在整个亚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通过陆地和海洋两种途径从景德镇向西方传播思考青花瓷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试答]
5.视野拓展一一“香料之路”的兴衰汉志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思考后来,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是什么?[试答]
6.构图解史一一古代商路上的物质和技术交流良种“汗血马”、苜蓿以及中亚葡萄等水果西方传入中国棉花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I—养蚕和缭丝技术东罗马帝国I I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由中亚向铁中I I国器及冶铁技术西传播传入西中国瓷器的器形、方色彩、花四大发明f I西方
7.知识拓展一一商贸活动对文化传播的意义从现代观点看,“丝绸之路”主要是商业通道,但正是借助这一商业通道,在商贸交流中,中西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由于“丝绸之路”的交往是我国商贸活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时期,所以文化交流乃是以我为主,我国文化对外影响和传播是主要的,即便是接受外来文化,也很快为我国文化所吸收、消化,成为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海纳百川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学术前沿]中国古代的和平交往以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将对外交往纳入朝贡制度的框架,目的在于和平自守,维护农业文明社会的稳定,并且通过和平方式将中华文明带给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费正清认为,“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朝贡的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于蛮夷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的物质价值”朝贡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属,它以中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在明清时期,朝贡制度与“海禁”政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其“防”“禁”特色十分鲜明,——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思维激活]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和平主义的性质与近代欧洲国家对外扩张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是否朝贡也是朝贡国的自愿行为,不受中国武力左右[史料实证]隋唐民族政策史料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一一“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