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一、句子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补写下列诗句1峨眉山月半轮秋,O2,思君不见下渝州3正是江南好风景,o4,崔九堂前几度闻5遥怜故园菊,o6,无人送酒来7回乐烽前沙似雪,o8,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情景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并反其意而用,写出旅况凄凉的句子是,o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O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O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8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故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借“菊”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答案】
21.诗中“强”读作qidng,是勉强之意这两句诗写了诗人随俗登高却又忧心忡忡、无心望远,只能勉强为之的处境,渲染了故都失守、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国事的忧思和对故园的想念
22.“思”即“思念”,这两句写出作者在远离故都的地方想象故乡的秋菊在离乱的战场旁开放的荒凉景象,因而哀伤忧虑的样子“思”不只表达了作者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详解】
21.本题考查炼字方法及对诗句的理解此类题目的做题思路一般是首先点出字词的本义以及手法(手法有就点);第二步,将词语带入诗句解释含义描绘画面;第三步,点出词语达到的效果或氛围;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旨诗中“强”读作qidng,是勉强、被迫之意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为什么勉强呢?因为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的是浓郁的思乡情绪,所以“强”是诗人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解答时需按照“本义+语境义+中心义”作答题目中的“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对故乡的思念,结合诗题中的“行军”和“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因此这里的“思”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答案】
23.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
24.画面(示例)在月光的映照下,回乐烽前的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皎洁、凄冷,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艺术手法(示例1)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写思乡作铺垫(示例2)情景交融,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后面写戍边将士思乡作铺垫
2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愁【详解】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因此“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24.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胜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描绘如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第二问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情景交融,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所以说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答案】
26.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7.“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详解】
26.本题考查学生再现诗句画面的能力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耍求学生先耍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填空题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一一一,这样就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4.简答题“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简答题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6.简答题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7.简答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简答题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9.简答题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简答题“寻常”“几度”分别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1.简答题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12.简答题这首诗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单选题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A.前两句诗,诗人追忆往昔和李龟年的接触,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怀念B.“寻常”“几度”这两个词语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C.后两句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重见故人的喜悦D.诗歌中的“寻常”“几度”“又逢”,点明了作者与李龟年的密切关系
14.简答题清朝衡塘退士评说本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上述意思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K注》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南,应傍战场开K注R“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被收复
17.填空题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等词语可以看出
18.单选题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19.简答题“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简答题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K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长安尚未被收复之时
21.简答题锦华初读此诗,对“强”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请你根据诗意帮她判断
22.简答题结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分析题目中“思”字的内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
①闻笛李益回乐烽
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K注1
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23.简答题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4.简答题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5.简答题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何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6.简答题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7.简答题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答案】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宅里寻常见;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详解】不要漏字、添字,不要写错别字如“羌”“岐”“芦”等字容易写错
2.【答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详解】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确定所填的诗句,并注意“峨”“岐”“烽”等易错字的正确写法【答案】
3.平羌;清溪;渝州;三峡
4.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美玉,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疾行【详解】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在读懂全诗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诗人的出发地及目的地,第一句点明了出发地是峨眉山,第三句中“向三峡”表明了目的地是“三峡”其余儿个地点则是所经之地,按顺序写出即可平羌、清溪、渝州
4.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思君不见”表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句中的“君”指友人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鉴赏能力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一一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能力先明确诗句描绘的景物一一山月、江水然后理解诗句大意,并发挥想象,通过添加形容词等方式,使景物描写更有画面感示例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之上,如璧如玉【答案】
8.
①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不着痕迹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入”和“流”是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随江水流去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详解】
8.考查词句赏析地名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得峨眉山根据“影入平羌江水流”可得平羌根据“夜发清溪向三峡”可得清溪、三峡根据“思君不见下渝州”可得渝州作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空间转换的迅速和作者的行程前两句写景,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江行体验末句抒情,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妙处的能力词语理解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可从两个方面理解词语的含义一是词语的本义;二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也可以从遣词用语和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的妙处理解词语的妙处要做到准确、富有诗意本题“入”是映入的意思,“流”是流动的意思,两个动词准确传神的写出了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明月,映在青衣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月影映清江”的优美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答案】
10.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11.
①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
②暗寓诗人衰病漂泊、人生落魄之悲;
③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社会动荡、民生调敝的现实
12.这两句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自己的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及所蕴含情感的把握结合诗句意思分析诗句的意思是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追忆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注意体会离乱之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11.解答本题不仅要理解“落花”的表层含义,还要联系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与乐师李龟年都饱受战争之苦,流落江南)来把握“落花”的深层含义“落花时节”表面上是点明了时令即暮春时节,分析其深层含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意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答案】
13.C
14.对比
①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安史之乱”后的江南;
②时间对比,几十年前与几十年后的江南;
③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
④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已经衰败【详解】
13.C.“直接道出了重见故人的喜悦”有误,应为抒发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故选Co
15.
16.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底整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由岐王宅里、崔九堂的王侯第宅和江南对比,运用了地点对比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讽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由盛世时的常听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歌唱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的时间对比,写出了诗人和李龟年的人生命运的跌宕,这是荣辱对比前两句追忆开元盛世的美好时光,后两句写“落花时节”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这是盛衰对比【答案】
17.重阳节;登高;送酒;
18.C
19.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20.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详解】
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诗题中的“九日”以及诗中的“登高”“送酒”等词语可确定为重阳节因为古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等习俗所以
二、三空可筛选诗句中“登高、送酒”作答
18.C.有误“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故选C
19.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和手法根据“故园”可确定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应傍战场开”可体会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怜”是“爱”的意思,属于直接抒情;“应”表明是想象之景,想象菊花在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可据此作答
20.本题考查对比赏析底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背景岑诗的背景注释“安史之乱”已经提供;孟诗是田园诗,展现的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其次,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岑参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孟诗中“开轩面场圃”,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