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2.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人六年时间过去了,各地都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罪”,有大臣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当即获得汉武帝的批准从此,察举制才得以顺利推行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一,此外古代还有哪些选拔官吏的方式?朝廷又采取了什么方式对官员进行管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新课讲授】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师】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学习世官制、荐举和功劳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请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本分别找出四种选拔方式出现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1.西周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师】西周至春秋时期采取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1)西周至春秋一一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师】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于是春秋战国时期采取的是举荐和功劳制,也称军功爵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一一荐举和功劳制(军功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师】秦军功爵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禄”意思是凡立有军功者,都可以享受俸禄二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表达了取消宗室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师】汉武帝时期采取察举制的选官方式,察举制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请同学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3)汉武帝时期一一察举制
①形成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
②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③影响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师】到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我们看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方式如何变化与发展首先了解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理解期内容和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一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
②内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土人,由吏部授官
③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师】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师】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通过教材找出上计制的含义生秦汉时期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2.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一一上计制秦汉时期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势力强大,战乱仍频,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都流于形式2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师】秦汉至魏晋时期我们先学习了官员的选拔制度、考核方式,那么统治者又是如何监察百官的呢?
3.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一一御史大夫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师】御史大夫在秦朝时期是什么职位,有什么职能?【师】御史大夫在秦朝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师】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中央和地方设立什么职位?生设刺史【师】设刺史的目的、内容是什么,又产生了什么影响?2汉武帝设刺史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②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③影响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背景下,随着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的变化,隋唐时期改革了选官制度,制定了较为公平的科举制,为历代统治所沿用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1隋唐科举制
①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
②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锭选后方可正式任官2两宋一一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两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师】考核制度制约着官员的升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隋唐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2.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隋唐一一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2宋朝一一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隋唐两宋时期的监察制度
3.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1隋唐一一御史台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台谏合一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君B、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答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师】元朝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更趋严密
1.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土”;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题名碑这些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现存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师】阅读“历史纵横”内容,了解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师】明清时期的考核制度严密
2.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
(1)明朝考满和考察
①考满明朝官员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一一考课制度包括二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师】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3.明清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一一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赦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课后总结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时期选官制度选官依据方法特点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世袭贵族垄断官位春秋战国荐举和功劳制军功军功军功授爵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才学品行自下而上推荐孝廉成为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自下而上推荐世家大族把持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能分科考试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与监察的演变时期考核制度监察机构与人员秦汉上计制御史大夫;刺史魏晋南北朝制定相应的考核法规—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御史台宋朝磨勘御史台;谏官明清明朝考满和考察;清朝考课制度都察院和六科板书设计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1.选官制度1周至春秋世官制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3汉代察举制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2.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上计制2隋唐官员考核归吏部3宋朝磨勘4明朝考满和考察5清朝考课制度
3.监察制度1秦汉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代刺史制度2隋唐御史台3宋朝台谏合一4明清都察院和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