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1.成因剖析1吸痰操作期间供氧暂时中断,引发机体缺氧或低氧血症状态2负压吸引过程中,肺内富含氧气的气体被抽出,同时被吸入的外部空气氧浓度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吸入氧气的浓度3频繁的吸痰操作反复刺激咽喉部,诱发咳嗽反应,导致呼吸频率减缓,加剧了缺氧状况4对于原本就存在缺氧性疾病的患者,若未在吸痰前提升吸氧浓度,则吸痰时可能加剧氧气的流失,使患者在吸痰后出现缺氧5对于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若过长,亦会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2.临床表现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发给、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烦躁不安乃至意识丧失同时,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血气分析显示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
3.预防与干预策略1精确选用适宜型号的吸痰管,确保其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半,以减少对气道的阻塞2严格控制吸痰时间,单次吸引不超过15秒,两次吸引间隔至少1分钟,连续吸引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通气与氧合3根据操作路径调整吸痰管插入深度,避免过深导致呼吸道阻塞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约为15厘米,经鼻咽约为16厘米,经鼻气管内吸引则约为20厘米遇阻力或患者咳嗽时,适当回撤吸痰管,保持操作安全4对于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患者,吸痰时应尽量缩短脱离呼吸机或供氧管的时间,吸痰前后可给予5分钟纯氧吸入,以提升血氧浓度5吸痰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及血压等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66一旦出现低氧血症,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启动机械通气支持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的防护与治疗
7.损伤原因分析1粗暴的吸痰操作、过大的负压、反复插管及过长的吸引时间均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2插管时即施加负压,直接吸附并损伤呼吸道黏膜3对于烦躁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头部难以固定,增加了吸痰管误伤气管黏膜的风险
8.临床表现受损的呼吸道黏膜可出现破溃、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现象,吸痰时可吸出血性痰液
9.预防与治疗措施1选用优质且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前端配备多个侧孔以减少对黏膜的直接损伤2吸痰操作应轻柔细致,插管前充分润滑吸痰管,避免使用负压进行插管采用旋转提拉的手法,自深部向上逐步吸净痰液,避免反复提插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痰液黏稠度调节负压强度,成人控制在300400mniHg,儿童则在250300mmHg之间〜〜4严格控制单次吸痰时间,避免长时间吸引和反复插管导致的黏膜损伤5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时,根据损伤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口鼻腔黏膜损伤可外涂抗生素软膏,气管黏膜损伤则可选择超声雾化吸入相应药物
三、感染的预防与控制L感染诱因分析1无菌吸痰用物未达到无菌标准或未及时更换消毒,吸痰管消毒不严或被污染2操作者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3鼻腔、口腔与气管切开处吸痰时,吸痰管混用导致交叉感染4吸痰管重复使用,增加感染风险5呼吸道黏膜损伤削弱了屏障功能,易于感染
2.临床表现口、鼻咽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炎性分泌物;气管或肺部感染则出现呼吸加快、痰多、发热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点片状阴影,痰培养结果阳性
3.预防与控制策略1确保使用无菌吸痰管,并在使用前检查其无菌状态2吸痰用物应固定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吸痰盘内物品需定期消毒更换3操作者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4)当鼻腔、口腔与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操作顺序,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鼻腔或口腔,并最好准备两套独立的吸痰管和冲洗液,以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实行一次性使用原则,确保每根吸痰管只用一次,避免重复使用带来的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定期清洁口腔,防止口腔内菌群在吸痰过程中被带入下呼吸道,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7)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道状况,避免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因为损伤后的黏膜更易于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感染的发生
(8)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对于局部感染,可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全身性感染,应行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综上所述,针对吸痰法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及感染等常见并发症,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其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觉性,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