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经济体制比较》讲义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从前面各章,大家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特点,到了第40章和第41
①章,特点就更明显了,第一,这本书是给美国人写的,是给西方的读者写的,因此当介绍发展中国家情况时,反而显得太浅显了但是书中毕竟还是点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东西,还是值得系统地讲一讲第二,这本书是本科生、公共课的教科书,而不是研究生的专业教科书这也非常重要,即如何给大众、给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讲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如何既抓住要点,又可以进一步浅出,如何使非专业人的人士读懂经济学,这里面有技巧问题反过来,这样的书,专业人员会觉得粗糙一些,或有时不太严谨
一、经济制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这本书第40章以前各章基本上都是在讲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微观、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是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分析,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一直到第40章才开始放松这个假定这是读《经济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或前提前提不同,也许后面一系列东西都将有所不同自然科学最经典的例子是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在不同的两点成一线的假定下,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章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要分析另一个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整个经济动作情况,而是,第一,介绍不同制度的特点,第二,多少涉及一点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营的不同特性,重要是讲非市场经济,也就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和发达国家的相对关系中被命名为不发达国家的,不发达国家的存在是由于有了发达国家的存在任何国家在过去都很不发达,后来有的国家发达了,有的国家落后了这些落后国家要发达的时候,就面对着发达国家的挤压,所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问题不是一般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赶超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发达国家增长的前提与发达国家是不同样的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特点
1.农业社会
2.通常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中没有工业,基本上都是农业,因此发展中国家落后,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限度低,农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
3.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中有些地区或部门可以先发展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这些部门和地区发展起来之后就发现,一个经济中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参与到工为融会贯通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去,而多数人没有被卷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仍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经济状态,这亲的经济就形成为二元经济过渡性的二元经济不成问题,二元结构固定下来了解所以对二元经济应当从稳恒态的意义上来理解这涉及到很多的政策问题和对现实经济的分析问题,比如说我国目前的经济,只要人口还在流动,只要农民还在进城,只要新的就业机会还在不断形成,我们就没有死在二元经济的陷阱里面发展经济学中讲的二元经济重要是处在隐恒态结构的二元经济
(三)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因素及其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重要因素有
(1)资本缺少;
(2)人口众多,纯熟劳动力少,教育限度低;
(3)自然资源和技术匮乏;
(4)市场失灵等制度这个问题很重要发展经济学讲发展这个概念时,不仅仅是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在相称长的发展过程中缺少市场机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什么都缺的条件下找到比较优势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缺少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不发达国家发达起来的基础是什么,这不能仅靠政策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重要有
(1)劳动力成本低这是资源结构的比较优势;
(2)落后的优势或后发优势,这与发展经济学的定义有关发展中国家作为后来者,它至少可以比前面的人多了一块信息或者知识,即人家的经验教训,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致富模式、增长历程发展中国有不用再去反复发达国家过去发展的各个阶段;后过来,从制度、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有一个额外的信息问题后发优势用得很好,就变成了现在增长理论中的重要一块,即罗默等人的新增长理论和重要内容,知识的外溢效果反之,假如把很多悲观的东西制度化,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苏联经济一一工始也要卢借助于19世纪欧美经济发展的模式,如发展出重工业等,但是它同时计划经济,把这个模式固定死了,结果走向了歧途但是后来的新兴工业国有(涉及日本)无不运用了制度建设的东西,同时运用了像出口导向、政府的税收扶植等经济学知识和信息的东西
(四)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问题现在很重要,特别是在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就更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第一,不能用东南亚经济发生的一次危机来简朴地否认它过去的成就危机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得以发生的一个契机西方发达经济所达成的不狭、结构和制度都是从危机中来的,是借助于危机的契机发展而来的第二,发展是有阶段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去的一些做法出现问题,不一定否认过去的那些做法,在过去的那些了阶段是对的;发展到新的阶段,需要调整东南亚一危机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它的体制能调整,有各种力量能促使它调整当然东南亚40数年来的高增长,毕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其中就有政府的作用问题,政府怎么起好作用关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问题,最基本的就是理解政府如何运用比较优势,特别是落后优势落后的优势不是政府有,而是社会有社会有些信息,就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和政府的强权来强制地推行一些东西,促进发展,即现在所讲的“增长和谐型“growth friendly,development friendly政府,或者叫做“市场增进型”政府第一,它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建设、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用政府的强权推行制度,最典型的例子是智利智能利政府专政的办法推行私有化,推选市场经济,克服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所导致的阻碍,来加快制度建设的过程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政策在发展的初期是有效的,特别是在经济比较简朴的时候,有些倾斜政策或者产业政策是有效有,但需要及时调整在经济越复杂、越到市场竞争比较充足的时候,这些政策越是也许失败因此,发展中国政府的作用不能完全否认金融危机只有在你成为富人以且才会有谈发展问题,一方面是如何从穷人变成富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起作用当然政府用用的确存在问题,现在要强调的是如何防止政府起坏作用的问题斯蒂格利茨特别有资格变这个问题,由于他数年研究政府制度的问题,政府腐败,怎么把政府看做一个被利益集团所控制的政府我们所说的政府是公益性的,是为大家服务的,不否认政府其实是多重性的,一方面它是公益性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双或多或少会被利益集团所俘获,叫做“capturedgoverment”书中对腐败的问题特别强调,当然发展中国家腐败的问题特别严重,越落后,腐败越严重他也从信息失灵的角度,讲了政府失败的问题政府也许是错的,由于政府不一定比社会掌握的信息更多只有政府把自己的政策当作社会努力的一部分的时候,往往可以成功这就是日本企划厅当年为什么可以成功的因素之一日本企划厅认为,其实企划厅不是在做一个计划,而是在和商界共同讨论出一个发展方向来,然后加以执行所以,政府失败有两大因素,第一,重要是信息的问题,这与计划经济是同样的,第二,利益集团的问题,即激励关系扭曲的问题,政府也许被昨益集团俘虏问题政府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样的,在发展的初期,在经济关系比较简朴的时候,政府比较容易成功而随着经济复杂化的加深,随着技术复杂限度的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政府失败的也许性就更大一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经济越发达,越需要政府退出市场,越需要把事情交给市场去做,要进行制度上的调整
(五)政府的倾斜政策
1.出口导向这是现在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一种鼓励出口的发展理论期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到,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不是在于自己今天比昨天过得好一点,而是今天是否比昨天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一点因此,假如关起门来,自己和自己竞争,无非是在反复过去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并且不知道与发达国有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是否可以参与国际市场因此,要一开如就有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参与国际竞争,用国际市场的标准进行检查,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经济发展的时候,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没有生产能力,即使有了生产能力,国内的市场又比较小,收入很低,因此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人科地和发展空间出口导向可以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去发挥比较优势,赚外国高收入的人的钱,这样就更也许出现资本积累,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另一个因素是,发展中国家要换取外汇,购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强本国的生产能力
2.当然,出口导向假如走向极端,变会出现忽视国内市场发展的问题,陷入二元经济,忽视国内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卷入了国际循环,出口、进口、换钱,收入提高;另一部分人没有参与,国内市场受到限制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初期的问题是,注重积累,压低工资收入,压低消费,产生了问题也就是说,出口导向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保持平衡
3.出口导向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也许走不出去,一个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第二个也许出现的问题是陷入二元经济的陷阱;第三,出口导同不是都能成功,由于在原有的贸易格局下,发达国家的市场趋饱和,新的东西打不进去,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胡面临着比着有利的国际市场中国到21世纪也会有这个问题
4.进口替代
5.进口替代往往是和民族工业体系分不开的,所以期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讲进口替代问题时,一方面讲的是民族主义问题在印度这些国家,进口替代的目的是不让别的国家来挣钱,它自己搞自己的,它生产东西来替代过去需要进口的东西,从面而节省外汇
6.但是进口替代,由于搞民族工业,往往导致贸易滑坡所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多数人不赞成进口替代的做法惟一的争辩是,一个国家要想出口,一方面必须可以在自己国内市场上卖得出去才干出口,因此需要一定限度的贸易保护、一定限度地保护幼稚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在国内市场卖得出去的过程自身是一个进口替代的过程,然后才是出口
7.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
8.在一定意义上说,进口替代出口相辅相民的,重要问题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出口,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特别是在90年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是一个国家发展工业的目的关起门来搞保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已经不行了,目的是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实行一些贸易保护,一开始进行进口替代,然后随着进口替代的过程,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引进,技术成熟,逐步过渡到可以出口
9.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要采用相应的政策
10.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大头,但是增长一定靠的是非农产业,农业只是解决了一个吃饱的问题,而现代经济增长是在吃饱了饭以后的问题,因此就不农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工业化、非农产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樊纲)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这一章的特点是运用基本的原理,来勾画不同的特性和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营的基本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具有最明显差别的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即计划经济所以,书中一方面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制度?讲了社会主义的起源社会主义的起源不是偶尔的,它是历史必然的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运营出现的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的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运营中发生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第二是反复出现的萧条、过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大量的社会财富、社会生产能力的浪费,高度的无效率,因此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思潮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初期的空想主义实践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重要是建立在对不平等的批判上,到马克思就更加着重于周期性的过剩问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结构的特性导致了需求局限性,导致了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一方面是有钱的人不买东西,另一方面是想买东西的人没有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各种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潮就是用国家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后来也发展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等思潮,但最早的、最极端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把经济管起来,把社会组织起来,发明更美好的社会,这是人类追求完美社会的一种努力,这本书中用了一个词,叫做“社会主义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概括,人类不通过这个实验,不走这一步,总是不甘心的只有实验这些东西,才干发现这里面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相对立,它的基本的制度特点就是公有制+计划这两个事实上也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没有至少一不定期限度上的国有制,也不也许有一定的中央计划我们过去的体制是有一致性的,这在计划它可以支配的东西,因此,基本的特点是公有制+计划这种制度当然有它的各种好处,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像苏联体制,涉及中国的体制,国家和政府由于拥有所有权,因此,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生产性资源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以适应增长的需求但是,这样的体制也必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最基本的是两大问题
(1)缺少激励(利润)、责任(风险、亏损)一一预算软约束激励的正面是对什么东西有好处,负面是要对什么东西负责任,责任是负的激励这里特别要讲一下财产激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人、作为经理、作为劳动者,他也许缺少收入的激励,但是不也许有非收入的激励,如政治激励等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可以发现,我们可以设计很多对经理、劳动者等等的收入的激励方式和处罚方式,就是缺一点,没有财产的激励,不能得到利润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财产、资本受了损失,没有人负责,没有人作为资本的所有者承担风险,风险都是外部化的说到底,在这个体制下,缺少激励就是由于公有制(国有制)的情况下,个人缺少财产的激励与这一点相相应的,就是预算软约束
(2)集中计划,缺少竞争一一垄断与信息不完全缺少竞争,实行垄断,也是缺少压力的一个因素从财产关系来讲,自身就是预算软约束,没有内部压力,又没有竞争者,没有外部压力计划经济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计划者得不到完全的信息,因此不也许做出完美的计划,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计划失误和政策失误等等这所以如此,是由于没有一种机制来监视、提供信息市场竞争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揭示信息的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多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就会把许多生产、销售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价格、成本等信号显示出来下面具体分析几个市场的情况
(1)劳动力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劳动力市场谈的基本问题是平等和效率的关系问题由于实行公有制,因此每个人自然有劳动的权力,因此就有充足就业的问题由于实行公有制,因此每个人自然有劳动的权力,因此就有充足就业的问题当充足就业作为一个制度固定下来的时候,人们就缺少了一种压力,也就是激励的反面一一失业的压力工资体制设计得再好,按劳取酬等设计得再好,一旦没有了失业的压力,劳动者最多的权衡是在拿奖金和不拿奖金之间的权衡,假如劳动者不想得奖金,效率就可以无限的低所以,“铁饭碗”的结果是大家都偷懒,都成工人贵族,都成富余人员2资本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资本市场讲得更多的是资本积累问题,讲的是在苏联体制下,或中国过去的体制下,作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高积累,也就是斯大林所讲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如何从农业高收税、从消费者高收税等,当然从一方面讲了它可以高速发展的好处,同时讲了它的坏处我觉得,这些不是公有制条件下资本市场最基本的东西和最本质的问题,它的本质的问题是资本的无效率,是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在谁都不对资本投资风险承担责任条件下,预期的资本成本低对投资的不负责任导致了投资的效率低,这是计划经济最基本的东西作为计划者,他当然关心投资的效率,但是,在这个体制下,只有少数的计划者关心投资的效率,而多数人都不关心,都想办法糟蹋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从政府手中要来资本,一方面考虑的是就业、收入的增长,而对资本自身的考虑总是处在第二位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本本来是最稀缺的东西,但是事实上资本却变成了最便宜的东西所有人都有降息的动机,所有人都不想还钱,所有人都把资本当做无偿的东西在运用,结果使得资本的实际积累率大大低于名义的积累率若不讲这个问题,就没有触及资本市场的实质3产品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产品市场最主线的问题是短缺,短缺的因素是政府把价格人为地定在了解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自然就需求大于供应,出现抽缺但这一分析缺少深度即使没有30年代兰格和格米赛斯等人关于市场经济的争论,在50年代的中国,最初的那些经济管理者也知道要尽也许地把价格定在市场可以出清的水平,供应和需求大体相适应,并且一开始的计划价格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制定的,但后来出现了短缺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属于结构性的短缺但这时尚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变化的情况下,有些部门会发生短缺,有些部门会发生过剩,不会出现普遍的短缺普遍性短缺是由体制因素导致的,对这种现象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效率方面的解释假如效率减少了事实上没有达成原定的产量,假定还是按本来高的增长率发的工资、给的贷款,那么就出现了一块满足不了的货币的需求第二种解释假定生产力是给定的,在原有的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忽然出现一些高增长的计划,需要增长投资支出,导致货币需求增长,生产能力向投资方面转移,这时既也许发生投资品的短缺,也也许消费品与投资品同时发生短缺,由于更多的消费品要转移到投资品上去在这种体制下,总需求大于总供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人们把经济增长率当作目的,就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在效率逐步低下的时候,更要追加投资,用追加投资的办法来填补制度效率低下导致的损失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里讲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去压低消费,但是没有讲为什么要压低消费,以及压低消费,扩大投资的逻辑在什么地方产生逻辑在于,由于在这种制度下,效率低下,特别是投资的效率低下,所以就不断地追加投资计划,靠多投入来维持增长率,于是会形成普遍短缺,投资产品往往最短缺科尔纳在讲短缺时,一方面讲的就是投资品短缺,然后就产生了“灰市”、走后门、排队等事实上的附加价值过去有一个争论,就是效率低下产生的短缺到底是微观问题还是宏观问题,是总量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毫无疑问,与微观机制有关系,但是作为普遍的短缺,是一个宏观问题相对短缺或相对过剩是微观问题和结构问题,但是普遍一定是一个宏观问题,是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应,是在总供应给定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在总供应没有达成那么高增长率的情况下为什么“发了那么多钱”的问题总之,货币扩张与实际增长相脱节的过程导致了普遍的短缺,导致了被克制的通货膨胀
(三)“社会主义失败”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失败”重要是作者所定义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请注意,据记录世界上有100多种社会主义的定义)这里失败的因素就是前面所说的两大基本因素,一个是激励机制问题,一个是信息的不完全问题前面讲社会主义的特点时,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它为什么可以这样运作,在一定阶段上,为什么可以成功,为什么又会失败然后斯蒂格利茨用两概念来讲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改革,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讲了市场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及工人合作公司,即在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运营的修改另一方面是过渡,斯蒂格利茨讲了私有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的解体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概念的区分方法,也就是把改革和过渡区分开来在我们的词汇中,通常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等同起来有它的好处在讲改革时,它指的是基本制度不变条件下的变革;过渡的问题,则是向另一种基本体制的改变
(四)改革关于改革,书中讲了两个问题
(1)市场社会主义在讲“社会主义失败”问题时,斯蒂格利茨讲了一点30年代的争论和60年代兰格提出的设想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60年代已有了计算机的理论,兰格就设想了所谓的“计算机社会主义”,设想有一个全国联网的大电脑,每个消费者天天把自己的需求输入进去,厂商也把它的成本情况、生产能力输入进去,然后通过高能的电脑的运作,计算出一个均衡价格这个设想不管技术上可行不可行,但是,最终尚有一个激励问题没有解决3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公司的经营者会把实话告诉你,他为什么会告诉你真实的边际成本,他有什么动机来做这件事情消费者也许有动机来揭示他的真实偏好,但揭示偏好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改革这部分里,斯蒂格利茨重要讲的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在6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引进的一些市场机制的尝试这些国家在计划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了消费品的价格、一定的市场交易以及允许小的私有经济的存在等,斯蒂格利茨在书中提到了,但是没细讲这些东西为什么最终没有成功有人认为,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搞私有化,最后就是黑帮经济;反过来,搞了市场竞争,而没有改革所有制的话,这就是混乱经济,大家都是不负责任的竞争者,这比不负责任的服从者还要差不负责任的服从者多少还不计划来约束它,而不负责任的竞争者却可以拿走任何东西,导致混乱,最后把资本都吃光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上步研究的问题,在原有的fundamantaisystem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这种修修补补的改革解决不了问题?
(2)工人自治这条路在南斯拉夫最后也没有走通,南斯拉夫最后是利润率为负,两位数的失业率,三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积累率为零,整个经济就垮掉了对工人自治问题,有很多人在初期论证了它的优点,但是忽视了它的长期的和动态的弱点,一种是公司规模的差别,小公司也许还可以运作,大公司很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搞股份合作制,小公司能搞,大公司有能搞,交易成本太高,第二个是雇佣工人的问题,这是失业率高的问题,既然是工人所有制,利润都是自己分的话,多来一个人等于多分他的一分利,因此不乐意雇佣新工人,导致失业率很高第三个也是最主线的问题就是所谓的短期行为问题不投资,分光吃净,所有的收入都分掉,投资靠贷款假如公司所有的收入都分掉,贷款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工人的利益和作为资本所有者利益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茨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合作制也不一定全坏,比如说美国现在也有合作制,但是他指的是股份合作制,财产事实上是划给个人的,个人走的时候可以带走我国目前的股份合作制更像合作制,而不是股份合作制,由于我们现在尚有一些明文规定,如不许量化、不许带走、不许交易、不许继承即使是在股份合作制情况下,工人作为内部所有者,他们和股东的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两者之间利益的冲突会产生很多磨擦,产生扭曲表现为第一,都是所有者,管理起来更难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具体情况下来看,宁可把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一种过渡的形式,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过渡形式,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形式
(五)过渡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着重讲了1989年苏联解体以后一些国家的情况
1.宏观问题重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通货膨胀,即过去被克制的通货膨胀的释放问题(货币过剩情况导致的被压抑的通货膨胀的释放),这是过去的计划经济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要过这一关至于如何过,中国采用了双轨制的做法,苏联东欧采用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最基本的含义是宏观一次性到位的释放,并没有讲制度的改革第二,结构问题在休克疗法情况下,有些部门是过剩的,或者是多数部门是无效率的,因此很多公司是要关掉的,要根据资源的结构情况、技术情况及市场需求情况,重新调整经济结构这种过去结构失衡的一次性释放或者逐步释放,也属于最初的过渡问题,也属于休克疗法的问题以上是斯蒂格利茨在宏观部分讲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通货膨胀,一方面是高额失业,生产绝对下降
2.私有化休克疗法事实上只涉及前面两个方面,并不包含私有化,而是休克疗法最初的释放过去之后,为私有化发明了条件用私有化这个词要概括的是体制的转轨,在这里,期蒂格利茨讲的很多东西是有价值的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定目的是给定的,下面有速度问题速度问题又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最初的释放过程,即旧体制中扭曲如何调整过来;另一个是制度改革速度问题,强调制度的建设自身是一个历史过程,它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这些制度自身不也许一下子建立起来制度建设的速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任何国家除非历史传统、社会根基不同样释放价格可以是一天到位的事情,但是要形成一个完美的价格制度却需要有一系列的环节,涉及所有制、产权保护、信用制度、银行体系、法律等书中没有讲关节于过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过渡过程当中的各个利益集团的互相冲突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这种利害冲突决定着改革的速度、途径和效果目前过渡经济学的研究在很大限度上是在研究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的计划经济的改革有不同之处像苏联这样工业化限度很高、国有化限度又很高的国家的体制改革,和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及国有化限度都很低的国家的体制改革是有差异的总之,关于改革的问题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在旧体制框架下的修修补补,涉及产权关系不变情况下的管理体制改革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等都可以放在这个框架中第二是真正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又有如何释放过去的问题,宏观和平共处结构的无效率状况的释放,在过渡的最初阶段建设的复杂性,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冲突破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别,假如讲整个过渡经济学,这四大方面的问题都值得进行很具体的分析二发展在第41章中再放松一个条件,斯工商业格利茨前面所讲的内容针对的是“前沿”的市场经,制度的背景和经济的发展阶段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世界上除了发达国家以外,尚有很多不发达的国家,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特殊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