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调查与分析尊敬的读友您好本文由网络收集而来,分享到本网站是为了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如果阅读之后是自己需要的文档可以点击下载本文档,下载文档是收费的,所以请先阅读再下载,谢谢各位读友,本人在此祝各位读友工作顺利,事事如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热点,同步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原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发明良好环境重要课题之
一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实状况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其现实状况与趋势如下违法犯罪现实状况
1、犯罪数量剧增据记录,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上升势态,形势严峻览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太少,有成为经营性场所;而营利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比比皆是青少年缺乏健康娱乐客观条件生动、高质量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如青少年报刊变成了学习和应考栏目,缺乏健康、崇高情感交流渠道与方式,缺乏英雄与劳模、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总之,教育是几代人培育一代人,而一代人会影响几代人百年大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每一种环节,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都是至关重要,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大问题否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方针将会变成一句空话心理环境心理“荒漠化”是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怀自身生理环境,而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心理环境这种老式观念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据有关资料记录,目前我国20-30%家庭中存在着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在小朋友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而在我国大学生中进行心理障碍调查也显示,80年代为%,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增至30%这些数听阐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时候了青少年中由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所导致悲剧已呈上升趋势,甚至已成为违法犯罪重要诱因之一究其原因,重要是
1、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认识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人心目中,将心理障碍仍然与精神分裂症划等号导致患有心理疾病人有病不求医,甚至讳疾忌医据理解,在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每天就诊病人有100多人,为4万人次,其中25岁如下占总数40%左右另有资料表明,当今引起多种疾病原因中有70%与心理原因有关因此,心理问题对于健康危害已不亚于病菌感染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健康心理是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形成重要基础,又是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开发自己智力资源和能力基本条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生剪发育与心剪发展之间矛盾、心理活动自身各部分之12下一页尊敬的读友您好本文由网络收集而来,分享到本网站是为了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如果阅读之后是自己需要的文档可以点击下载本文档,下载文档是收费的,所以请先阅读再下载,谢谢各位读友,本人在此祝各位读友工作顺利,事事如意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如下犯罪案明显增多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对数增长,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局限性,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运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9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多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目前青少年重要犯罪类型据记录1至12月,抢劫罪占%,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伤害罪占%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犯罪日渐增多违法犯罪趋向
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据记录,目前全国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阐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恶性化趋向
2、趋向团伙性及黑帮化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或结帮作案他们在一种自由结合群体中,想法和行动会更多得到认同和实现他们结伙行动、互相壮胆、具有“纠合性”特点此类纠合起来群体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纵,极易形成一种具有严密组织形式、分工明确团伙,成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对社会危害性极大
3、向成人性及智能化在我国90年代后来,新类型犯罪逐渐出现如运用电子计算机犯罪,运用窃听技术犯罪,运用生物学、化学、医药学进行犯罪波及此类犯罪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善于模仿,将掌握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犯罪活动中,其作案过程集中体现了犯罪主体所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青少年犯罪已出现了成人化、智能化、科学化趋势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与研究社会环境:不良原因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温床
1、精神污染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颓废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渗透,以及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使部分青少年正在形成世界观受到污染,滋长好逸恶劳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追求
2、文化腐败目前社会上宣染色情、凶杀、暴力书刊、音像制品泛滥,以及低风格影视作品充斥业余文化生活此类文化制品对青少年社会化潜在效果不可低估青少年好奇、模仿、冒险心理,轻易使涉世不深和意志微弱青少年情感冲动,失去理智,滑向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堕落场所遍及中小学周围游戏厅、台球厅、网吧,以及随地可见发廊、歌舞厅等场所中不良内容,更是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温床极易导致青少年厌学、逃学、辍学直接后果,使他们过早流入社会,成为亚文化群体人员教育环境:教育不妥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本源
1、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有研究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与家庭生活、抚养和教育方式影响有关甚至,有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从家庭走向社会重要存在着两方面问题孩子成长环境先天局限性我国离婚率呈直线上升,使“婚变型”家庭逐年增多多项研究证明,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第一诱发原因家庭构造健全,教育措施不妥重要体现为,
一、“宠爱型”家庭教育轻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有、自私自利、专横霸道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轻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高压型”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极易导致孩子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处理问题思维模式这样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三、“放任型”家庭教育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导致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一遇坏人引诱,轻易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家长言传身教作用,尤其是父母不良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作用品有很大影响力
2、学校教育存在着“偏差工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主线转变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初中、高中办学方向主导地位其后果重要有三方面从教育体系上看第一,使作为增进学习“手段”考试变成了学习“目”第二,使“课程体系”变成了”应考内容,教育成了应试训练而不是能力培养,严重阻碍个性和发明能力发展第三,使“分数”变成了主宰“评价体系”唯一原则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太枯燥、不快乐、真无奈成绩好学生整日在机械死板中学习,使他们感到疲惫;而成绩差学生因自卑感到不安和怨恨,使他们进入学校如坐针毡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后果是,第一,导致无奈心态课业承担过重,高强度、单一心理活动和心理压力导致青少年心态极不稳定,学习一旦碰到挫折就会灰心丧气、消极失望,乃至误入歧途第二,自卑心态形成人格障碍学习成绩差学生被划入“另类,他们个性和人格在分数面前都被埋没了,从而感到自卑、不安、怨恨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后,易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导致破罐破摔,有滑向违法犯罪潜在危险从学校来看首先,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有限教育资源发生严重倾斜教育工作者把重要精力投入到面向20-30%“优秀生;而不是面对学生整体学校应当是一种慈祥和安全环境被扭曲这与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培育、增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本质和价值相去甚远其二,教师育人与家长教子之间沟通,成为简朴“分数”交流家长只懂得孩子考试成绩单,而孩子在学校人品、思想状况及体现,成为家长盲点;而孩子在家里一切体现又成为班主任或讲课教师盲点这种“双盲”现象是重智育轻德育突出体现,也是教育中一种严重偏差成为某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前置原因其三,教育措施不妥少数学校缺乏对后进生、双差生关怀和协助,个别教师教育方式严厉多于关爱,甚至对部分学生采用“放任”式教学或粗暴态度,直接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之,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偏差现象应推行“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能力与个性不一样青少年都能对认识自身价值,个体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和提高,是从教育角度最大程度剪除青少年违法犯罪前置原因重要环节
3、社会教育存在着“盲点”社会是青少年第二课堂,是校外活动或校外教育、尤其是影响他们思想意识形成重要场所社会对青少年法规约制力度不够青少年学生因学校教育偏差,大多只懂得读书不懂社会,缺乏对认识社会基本知识和与社会接触对心态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多种现象加上社会对青少年行为制约管束法规宣传不够,自觉执行力度不够,更有见利枉法者,放任青少年随心所欲,误入歧途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科技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