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2024年8-9月名校模拟文言文单双本阅读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日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室也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潜王死,法章主,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日:“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日“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日“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日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貂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貂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初遣A李信B以二十万人取楚C不克D乃使王翦以六十万E攻之F盖空国G而战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表示侥幸,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中的“幸”的意义不同B.法章主的“主”,与《烛之武退秦师》“东道主”中的“主”用法和意义相同C.“赵虽未亡”中的“虽”,与《报仁安书》“虽被万戮”中的“虽”意思不同D.三晋,文中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打败晋国执政智氏,之后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认为秦国兼并天下,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当然也并不是侥幸A.正确句意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B.错误辱谦词,这里是屈尊的意思句意屈驾前来看我C.正确句意似乎是不可用尽的D.正确句意已经放在心里了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我们还是回去吧B.语气词,吗;/介词,在句意有谁比我更厉害吗?/大家在船上相互枕着靠着睡在一起,不知不觉东方的天空已经亮了C.连词,因为;/介词,用句意只因文章不合世俗/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的怒气来威吓他们D.语气词;/代词,什么句意那么在这方面/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故选A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同年”在句中是指“科举考试中同榜考中的人”,今义是“同一年,同岁”句意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B.“放纵”在句中是“奔放”的意思,是个褒义词,现代汉语中是“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的意思,多用作贬义句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用尽的C.“以为”在句中是“认为”的意思,和今义相同句意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D.“于是”在句中是复合虚词,意思是“在这方面”,现代汉语中作连词句意那么在这方面,那么在这方面,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上作出选择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咄咄逼人……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错误,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有相似之处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固”,确实;“特起”,特别杰出;“知”,识别
②“信”,相信;“合”,迎合;“所以”,……的原因
③“书”,写;“示,给……看;以为”,认为;“何如,如何,怎么样参考译文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用尽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吗?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那么在这方面,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上作出选择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四、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
①日“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日“余闻之先人日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
②,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
③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土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缘继乃喟然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日“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注】
①壶遂人名,曾和司马迁一起参加太初改历
②穆清指天
③重译经过几重翻译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春秋》采善A贬恶B推三代之C德D褒E周室F非独G刺讥而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子何敢让焉”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让”词义相同B.“堕先人所言”与《塞翁失马》“堕而折其髀”中“堕”词义不同C.“昔西伯拘菱里”与《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中“拘”用法相同D.“厥有《国语》”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厥”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父亲希望有人能够依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在圣明之世修正《易传》,续写《春秋》B.壶遂认为孔子因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贤士得不到重用才编写《春秋》,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提出疑问C.司马迁认为自己编写《史记》只是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不能与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D.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极刑,不能被重用,深思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经历,于是开始编写《史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⑵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原因(3分)【答案】
10.《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11.A
12.D
13.
(1)所以创作《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著作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⑵这些人都是心中有郁结,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想让后来的人了解
14.
①继承父亲的遗志;
②颂扬圣德,宣明主上的英明和仁德;
③记载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
五、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4.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第2段“虽无所不读”与第3段“虽多而何为”的“虽”意思不同B.发,行动、发动,与《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的“发”意思不同C.文中第2段“辙也未之见焉”与第3段“辙之来也”的“之”用法相同D.“将归益治其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满招损,谦得益”的“益”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篇苏辙写给枢密使韩琦的干谒文,文章阐释了作者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也表达了对韩太尉的仰慕之情与渴望拜见之意B.文章开篇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再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是为了安邦兴国,平抚四夷C.作者采用“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作思路,以作文需养气引起自己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的叙述,从而引出求见太尉的愿望表达D.文章语言恳切,才华毕显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盼望太尉指点的心情,但特别声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答案】
4.D
5.C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取消句子独立性(A虽然/即使B“大声发于水上”的“发”意为发出、发生D副词,更、更加/名词,利益、好处)
6.B(“求见太尉是为了安邦兴国,平抚四夷”错)
7.(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关键词“形”“能”“致”每个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土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向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六、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日“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日“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日“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日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继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仓唐至,上谒日“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继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日“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日“击无恙乎?”仓唐日“唯,唯!”如是者三,乃日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日“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日“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日“子之君长
①孰与是?”仓唐日“《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日“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日“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
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日“子之君何业?”仓唐日“业《》”文侯日“于《动》何好?”仓唐日“好《展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日“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日“不敢,时思耳,5文侯复读《黍离》,日“子之君怨乎?”仓唐日“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日“趣早驾,君侯召击”仓唐日“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日“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日“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日”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注】
①长读chdng
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伦,类,与《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的“伦词义相同B.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C.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研『的发”字词义相同D.趣,通“促”,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的“殊”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D文侯顾指左右,日“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日“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3分)赵
①仓唐魏
②文侯太
③子【答案】
10.CDF句意君侯已让太子出外并封给他中山国,您刚才还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不符合礼制O文侯感到吃惊并因此变得严肃起来“之国”作“封”的宾语,“封”带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太子”作“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之国”后断句,即C处断句;“君”作主语,“名”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也”句末语气词,所以F处断句故选CDF
11.Co A.正确类句意拿人相比一定要是与他一类的人/……廉颇、赵奢这一类人统率军队B.正确匹敌,相提并论/嫁给句意诸侯不可有所匹敌/你有幸嫁给了我C.错误打开/出句意打开箱子/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D.正确通“促”,赶快/通“取”句意赶快趁早驾车,君侯要召见我了/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故选C
12.Do D.“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错误,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并没有获利故选D
13.
(1)文侯又回头指着左右的人问他“你的君主的个头,和他们相比谁更高?”
(2)就置办酒宴并宣称说“疏远贤臣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1)“顾”,回头;“左右”,左右的人;“孰与”,和……相比谁更……(一处1分,句意1分)
(2)“远”,疏远;“非社稷之长策也”,判断句,“非……也”表判断;“长”,长治久安(一处1分,句意1分)
14.
①想告诉魏文侯太子击思念他;
②想了解太子击是否怨恨他;
③解释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就是要召见他的意思(每点1分)[参考译文]魏文侯封太子击到中山国,过了三年,没有派使臣前来,舍人赵仓唐进见太子说“作为儿子,三年听不到父亲的信息,不能算是孝顺作为父亲,三年不过问儿子,不能说是慈爱您为何不派人出使大都呢?”太子说“我有这个愿望很久了,还没有找到可以出使的人”仓唐说“我愿意奉命出使不知魏文侯有什么嗜好?”太子说“父亲嗜好野鸭和北方的猎犬”于是就派赵仓唐拴上北方的猎犬,捧着野鸭,去进献给魏文侯赵仓唐到了魏都,上书求见说“庶子击的使者,不配像大夫一样朝见,请求在君侯退朝休息时,让我捧上野鸭,敬献给君侯的厨房,牵来北方的猎犬,敬献给您的内侍”魏文侯高兴地说“击敬爱我,知道我爱吃什么,也知道我喜欢什么”于是召见仓唐,问道“击一向可好?”仓唐说“是的,是的!像这样回答了几次,仓唐才说“君侯已让太子出外并封给他中山国,您刚才还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不符合礼制”文侯感到吃惊并因此变得严肃起来,问道“你的君主身体健康吧?”赵仓唐说“我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到堂上行礼才送出这封书信”文侯又回头指着左右的人问他“你的君主的个头,和他们相比谁更高?”仓唐回答说“按照《周礼》,拿人相比一定要是与他一类的人诸侯不可有所匹敌,因此找不到比拟的对象”魏文侯便说“与我相比,他的个头怎样?”仓唐回答说“您赏赐给他的外府的皮衣,他都能穿;赏赐的大丝带也不用再作修改”文侯问“你的君主学习什么?5,仓唐说“学习《诗经》”文侯问“在《诗经》中喜欢哪些篇章?”仓唐说“喜欢《晨风》《泰离》”魏文侯就自己通读《晨风》,文侯又问“你的君主认为我忘了他吗?5,仓唐说“不敢只不过时常思念您罢了”魏文侯又诵读《黍离》文侯问“你的君主怨恨我吗?”仓唐说“不敢只不过时常思念您罢了”魏文侯就让赵仓唐带上自己赏赐给太子的一套衣服,并命令赵仓唐必须在鸡鸣时到达中山国太子迎接,跪拜接受赏赐,打开箱子,看看那衣服,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太子说“赶快趁早驾车,君侯要召见我了”仓唐说“我回来的时候可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太子说“父王赏赐衣服给我,并不是认为我会受寒,他想要召见我,又没有谁能与他谋划,所以他吩咐你一定要在鸡鸣时赶到”《诗经》中就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于是便往西前去谒见魏文侯魏文侯大喜,就置办酒宴并宣称说“疏远贤臣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于是派出小儿子挚,封他到中山国,并恢复了太子击的地位所以说“想要了解儿子,就看他交的朋友;想要了解君王,就看他所派遣的使者”赵仓唐做了一回使者,魏文侯就成了慈父,太子击就成了孝子(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魏郑公传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净,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净为当掩,是以谏净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净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失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铮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日“《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日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公至正之道[A]非灭人言[B]以掩己[C]过[D]取小亮[E]以私[F]其君[G]此[H]其不可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B.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意思不同C.区区,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B.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C.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后,看不到他们臣子的谏词,在曾巩看来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谆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14.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答案】
10.(3分)ADG
11.(3分)C
12.(3分)B
13.(8分)
(1)(4分)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2)(4分)苏武渐渐痊愈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14.(3分)
①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
②有魏郑公这些敢于进谏的人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B.在秦人不对齐国用兵的观点上,苏轼和司马迁的观点不同,苏轼认为秦国用安抚齐国的方法来瓦解韩、赵、魏的联盟C.因为秦国攻取韩、赵、魏三国,所以齐国人认为秦国不会攻打他们,在三国被攻打时没有施予援手,依旧与秦国联合D.苏轼以拔取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作喻,认为秦国轻视楚国,攻打楚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2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
14.苏轼认为秦国攻取楚国的方法笨拙,请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
10.CDF
11.B
12.C
13.1凭着田法章有才能秦国却讨伐他,田建没有才能秦国却不攻伐,为什么呢?2燕国和楚国灭亡之后,齐国才发兵防守西边的疆界,不和秦国通使往来
14.
①战术上的直接强攻,消耗了大量国力
②作战缺乏策略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起初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没有取胜,就派王葛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大概是竭尽全国的力量出战了“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秦”主语,“遣”谓语,“李信”宾语;“李信”为兼语词,作“秦”宾语,又作“取楚”的主语;“取”谓语,“楚”宾语,c断开“不克”,主语省略,“克”不及物动词,其后不可带宾语,单独成句,D断开“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王翦”主语,攻”谓语,以六十万”作“攻”的状语,联系紧密,E不断开;“之”为“攻”的宾语,F断开故选CDF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侥幸/宠幸句意没有被楚国打败,纯粹是侥幸/盼望得到帝王的宠幸B.“用法和意义相同”错误动词,主政,即位/名词,主人句意法章即位/东边道路上的主人C.正确虽然/即使句意赵国虽然没有灭亡/即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D.正确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因为秦国攻取韩、赵、魏三国,所以齐国人认为秦国不会攻打他们……依旧与秦国联合”错误因果倒置,从原文“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来看,是因为齐秦联合,秦国才得以攻取韩、赵、魏三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介词,凭借;“伐”,攻打;“不才”,没有才能;2“既”,已经;“发”,派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可知,秦国倾国出动讨伐秦国,采取了直接的大规模强攻方式,如派遣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进行攻击这种战术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国力由“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貂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韶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可知,苏轼认为攻取国家应该像拔貂齿一样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抗和内部团结而秦国攻取楚国时,缺乏策略性,采取了较为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参考译文:秦始皇十八年,攻取了韩国;二十二年,攻取了魏国;二十五年,攻取了赵国、楚国;二十六年,攻取了燕国、齐国,天下开始统一苏子说秦国兼并天下,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当然也并不是侥幸但是我认为(秦)攻取齐国的办法巧妙,而攻取楚国的办法笨拙,没有被楚国打败,(纯粹)是侥幸唉!秦国巧取六国,只是以智伯为戒罢了魏桓子、韩康子联合(反戈),智伯就灭亡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秦国兼并天下,不也应该吗!齐潜王死,法章即位,君王后辅佐他,秦国仍旧攻打齐国法章死,(齐)王(田)建即位六年秦国却攻打赵国,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国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援助,但齐国不给秦国于是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几乎灭亡了赵国赵国虽然没有灭亡,但齐国灭亡的局势形成了秦国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凭着田法章有才能秦国却讨伐他,田建没有才能秦国却不攻伐,为什么呢?太史公说“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秦国想要并吞天下,难道因为恭谨的缘故就放过齐国?我所以说“攻取齐国的办法巧妙”,是(秦国)用安抚齐国的办法,来瓦解韩、赵、魏三国的联盟齐国、秦国势不两立,秦国不曾片刻忘掉(攻取)齐国,四十多年不派军队攻打,难道这合乎情理吗?齐国人不醒悟却和秦国联合,所以秦国能够在这期间攻取韩、赵、魏三国韩、赵、魏三国灭亡,齐国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在这个时候,还有楚国和燕国存在,(如果)齐、楚、燕三国联合,仍然能够抗拒秦国秦国大量出兵攻伐楚国、攻伐燕国,齐国却不去援救,所以这两个国家灭亡,齐国也不到一年被攻取,如同晋国攻取虞国、虢国一样,可以不说巧妙吗?燕国和楚国灭亡之后,齐国才发兵防守西边的疆界,不和秦国通使往来唉!也晚了秦国起初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没有取胜,就派王葛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大概是竭尽全国的力量出战了假如齐国有才能中等的君臣,知道国家灭亡没有多久了,而倾国出动讨伐秦国,凭着长久安定的齐国,进入百姓厌战国内空虚的秦国,灭亡秦国如同反掌我所以说“攻取楚国的办法笨拙”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古代攻取别国一定是有技巧办法的如同(我们)拔取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一样,一定用逐步摇动(的方式),所以牙齿脱落但小孩却没有感觉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于是就撬开他的嘴,一下子拔取它,小孩一定受伤,撬开他嘴的手(也会)被咬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不是技巧办法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铳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知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日“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赞日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守仁至知A左右多贼耳目B乃呼老黠隶诘之C隶不敢隐因D贵其罪E令阴觇贼F贼动静无勿G知檄福建H广东会兵而讨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考中,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含义不同B.浅,搁浅,与李密《陈情表》“气息奄奄,人命危浅”中的“浅”的含义相同C.俾,使,让,与现在沿用的成语“俾众周知”“俾夜作昼”中的“俾”含义相同D.执,捉住,逮捕,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文武兼备二十岁时中举,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后来被张忠强迫射箭时,三发三中,使京军欢呼B.王守仁坚守道义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铳时,王守仁怒斥刘瑾,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铳,被刘瑾杖责四十杖C.王守仁忠心耿耿平定宁王叛乱后,张忠受过宁王贿赂害怕守仁知晓就构陷守仁谋反,皇帝暗中察看表示不相信D.王守仁天资聪敏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开创“阳明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14.材料中哪些事实可以支持“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请简要概括其中三点【答案】
10.ADG
11.B
12.B
13.
(1)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
(2)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
14.
①整顿内部,反间仆隶;
②佯装退兵,实则偷袭;
③修治装备,揭露宁王罪行;
④严明军纪,斩杀逃兵;
⑤善用兵法,焚毁敌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守仁到达,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左右多贼耳目”是“知”的宾语,二者中间A处不能断开;“因”是“赏其罪”的状语,二者中间D处不能断开;“无勿”作状语否定“知”,二者中间G处不能断开故选ADG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考中;立即句意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B.错误搁浅;时间短句意朱宸濠船搁浅/气息微弱,生命垂危C.正确句意让地方大臣各自率吏士尽力于王事/让大家都知道、了解/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D.正确捉住,逮捕;主持,掌管句意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怒斥刘瑾”错,由原文“守仁抗章救,瑾怒”可知,是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了,王守仁并没有怒斥刘瑾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根据;“相率”,纷纷;“栖”,让……居住2“以”,因;“从”,使……跟从,率领;“孽藩”,反叛的藩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贵其罪,令阴觇贼”可知,整顿内部,反间仆隶;
②由原文“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可知,佯装退兵,实则偷袭;
③由原文“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可知,修治装备,揭露宁王罪行;
④由原文“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可知,严明军纪,斩杀逃兵;
⑤由原文“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可知,善用兵法,焚毁敌船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铳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病躲避离开王守仁到达,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远近的人们都惊呼他为神灵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大臣各自率吏士尽力于王事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又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船装载柴薪,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上九华山,天色很晚时坐在僧寺皇帝暗中察看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有称赞说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整个明朝一代,文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没有谁比得上王守仁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
①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燮以顾余读其文,诚阂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
②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
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诟
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意,必能择而取之
⑥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
①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一一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著“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
②江陵府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
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④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⑤庸说也作“庸遽”,岂,难道
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遗赠予B.曼以顾余辱侮辱C.若不可极者也极用尽D.既程之于心矣得契合
11.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B,孰有甚于余垩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D.则于是窗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13.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二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B.第
三、四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③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答案】10B
11.A
12.C
13.D
14.
①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②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③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