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表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党对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具备上层建筑的特征和意识形态的偏向,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特定阶级根本利益的表达政治属性,是一切国家政党赋予教育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个人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国体性质所决定,是宪法明文规定,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统一教育战线思想和行动,才能力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充分证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必要的,更是有效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完善党中央重大教育决策安排落实机制,健全党领导教育和学校的体制机制,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教育必然是社会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和2024年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提升28位,进步幅度居全球第一位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具备鲜明中国特色、影响世界教育实践、塑造人类教育文明的教育文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实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教育材料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横向上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大思政格局〔下转7版)教育引导疏通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教育实践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引坚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词源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对所育之人的政治要求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阐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缺一不可离开“德育”,其他“四育”都是盲目的,思想有问题,能力越强、危害越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紧密相连,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说到底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质属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人民教育为人民,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职责人民属性,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特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强国建设的教育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对教育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明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间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评价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胜利的“不二制胜法宝”,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49.8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
2.91亿人,专任教师
1891.78万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教育事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社会不间断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关切,从满足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老百姓关心的上好学校、教育公平、学业负担、身心健康、就业等,落实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承载每个家庭的希望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是公平和质量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学生规模巨大压力下,2022年与2012年相比,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框架的教育公平维度仍取得明显进步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的主要维度,如学生发展表现、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育材料建设、教育环境改善等,我国均取得巨大进步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才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强国,强在内涵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重塑教育公平观,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的解释框架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盘子,全面提高课程教育材料特别是理工科课程教育材料的现代化水平深化数字教育的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积极应对AI技术突破性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塑造教育新形态战略属性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活动,又是治国理政的事业;既有内部的个体功能,又有外部的社会功能战略属性,是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社会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新时代的教育是科教兴国视野下的大教育,教育因其“大”而表达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提高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承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上看教育,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布局上办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天然结合点和关键性枢纽,发挥其龙头作用十分关键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同时,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教育因其“远”而表达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党和国家每一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间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是投入优先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迄今这一比例连续H年保持在o4%以上,较好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一直不间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投在“人”上、投在内涵上,力保教育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坚持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文化是一种深沉的力量教育不仅是文化本身,又源于文化教育因其“深”而表达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要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坚持教育自信,不间断挖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坚持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并非排斥和隔绝与世界的联系,而是一种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本身的敬畏与遵从,是在一个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上思考教育问题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