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般而言,真实的历史被称为“史实”,而有关历史的记载被称为“书写毫无疑问,历史书写应以呈现历史真相为目的,但是因为真实的历史特别是历史的细节往往是复杂的,即使是历史现场的亲历者也只能从某一方面去书写再考虑到书写者本人,历史书写必然带有书写者的主观偏好和价值判断因此,通过研究历史书写来把握真实的历史,至少需要考虑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值立场以往,世人对春秋史的理解主要借助于《春秋》《公羊传》《毂梁传》《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的记载又因为《春秋》记事简括,《公羊传》《毂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史记》为汉人所写而相距春秋时期较远,所以《左传》就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桥梁,人们甚至认为《左传》就是春秋史的实录当今,日益增多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春秋史书写文本自从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现世以来,上博简、清华简、慈利简、枣纸简等春秋史文本不断呈现于世人面前,诸如清华简《系年》《郑武夫人规孺子》、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慈利简吴语枣纸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再加上西晋时期出土的汲家竹书“国语”两篇,那么早期社会流传的春秋史文本将更加丰富多彩从形式与内容来看,现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多呈散编形态,记事用语有时也欠准确,如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开篇点出晋楚交战之地在城濮,是一种“事后诸葛”的表达,比不上《左传》《史记》用语准确然而,这些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却能促使我们反观《左传》的书写,进而准确把握《左传》的叙事特征和理性精神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不同两者都涉及郑庄公、郑武夫人以及郑国大臣,然而两者对这些人物关系的描述显然有别简文中的母子关系和谐亲密,郑武夫人处处为儿子的未来忧心,教诲儿子的言辞饱含恳切和真诚,对大臣也是充满信赖;郑庄公对母亲的教诲言听计从、遵诲行事,对大臣更是恭敬有加、委以重任;同样,郑国大夫也很体谅国君、谦让有礼,“各恭其事而不专权迭肆简文呈现出郑庄公朝堂一派母慈子孝、君惠臣忠的政治局面也许可以认为简文中郑武夫人的教诲是包藏祸心,郑庄公的遵诲而行是阳奉阴违,郑国大夫的谦器让权是规谏提醒然而,这一阐释无疑是以《左传》的叙事为参照的,从简文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看,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事,书写者使用初字,将事件的起点追踪于“郑武公娶于申“,随后依次叙述郑庄公与母亲、共叔段的矛盾,以此揭示三人虽为至亲,但矛盾早在郑庄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形成,根本无法调和与解决面对母亲、共叔段的咄咄逼人,大臣与郑庄公结成同盟,适时而动以至平定叛乱相较于简文记述的郑庄公即位之初的情形,《左传》的叙事前后勾连,将长时段动事件连缀一体,以至形成严谨的因果链条,即《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的书写,早已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使用理性叙事将历史书写为一个“合理”的过程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往往决定了个人命运的走向“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
1.C
2.A
3.D
4.
①材料一通过举“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不同”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出土的春秋史文本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左传》的叙事特征和理性精神”的论点
②材料一将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事方式、叙事视野等进行对比,强调了“《左传》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使用理性叙事将历史书写为一个‘合理的过程的论点
5.
①《春秋》重微言大义,记事简约,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
②《左传》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将长时段的事件连缀一体,以至形成严谨的因果链条
③《左传》在历史书写过程中常加入“君子日”等道德评论之语,并且擅长在叙事中寄寓论断【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历史书写的复杂性展开论述材料一探讨了历史书写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出土文献对《左传》价值的反思,凸显出《左传》叙事的冷峻与理性材料二则聚焦《左传》的叙事手法,“寓论断于叙事”与“君子日”共同作用于解经传经,在叙事中蕴含道德评价,使历史书写呈现出劝善惩恶的教育意义两篇文章相辅相成地展现了历史书写的多面性与深邃性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f这种道德评论并不能使世人信服“错由材料二第5段“但是仅仅通过道德评论并不能完全使世人信服,辅之以史实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可知,不是这种道德评价不能使世人信服,而是“一些类似,君子日,的道德评论,,不能完全使世人信服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成王为城濮之行》全篇采用了,事后诸葛,的写法”错由材料一第3段“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开篇点出晋楚交战之地在城濮,是一种‘事后诸葛’的表达”可知,此处只是就该简文开篇”点出晋楚交战之地在城濮”这个例子来说的,并不是说简文全篇都用了“事后诸葛”的写法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C都是对事件的叙述,在叙事过程中把其中的是非褒贬之义给表达出来D.君子曰”是直白的评价语,而并非“寓论断于叙事”故选Do
6.C
7.D
8.
①褐纸莺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
②褐纸莺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
③褐纸莺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9.
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
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
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莺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褐纸莺这一物象,串联起历史与现实,象征着革命先烈传递信息的智慧和对未来的传承小说以方老的追忆为主线,在他的扫墓之旅中交织出现代少年的参与,形成对比,突显了革命传统的延续场景描写细腻,通过风筝飞扬的象征,表达了对无名烈士的敬意与怀念故事在多视角叙述中层层推进,揭示了历史与当下的深刻联结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错误,小说没有“生动详细”地描写战争场面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错误,作者不是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而是采取迂回式的结构,用93岁的老爷子——高飞当年的侦察连的战友,进行讲述的方法来进行描写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错误,应该是“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错误,方老不是旁观者,是亲历者,这里的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
10.BDF
11.C
12.A
13.
(1)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
(2)打我则我会疼痛,打别人则不会疼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除自己的疼痛,却去除不关自己痛痒的别人的疼痛呢?
14.
①墨家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思想是一种超越宗法等级、血缘关系的爱,它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交相利”的思想是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
②巫马子“以为近我也认为爱是有差等的(注意和儒家思想是不一样的),爱自己要比爱父母、其他家人、相邻更深,并且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这不符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导语】文言阅读选段出自《墨子》,分别源于《兼爱》《若爱》《耕柱》篇墨子主张“兼爱提倡人们应相互关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社会矛盾,达致天下大治通过理性的辩证和具体的例子,他反驳了巫马子“有所偏爱”的合理性,强调兼爱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墨子的言辞在追求明晰、生动的同时,也展现了其逻辑性与说服力,体现了墨家学说对道德建设及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凡天下祸篡怨恨”中,“凡”为范围副词,“天下祸篡怨恨”作为主语,句意完整,故可在B处断开“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为判断句,故应在DF处断开故选BDF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以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人们一定会跟着憎恶他B.正确词义不同名词,弟弟、子女句意看待弟弟和子女就像看待自己一样名词,学生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C.错误用法不同使动用法,使……混乱,扰乱句意还会有大夫互相使家族混乱意动用法,认为……不对句意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D.正确句式相同,“此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此有何难”句意这有什么困难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居则曰不知吾也二句意平时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然后从反面论证,最终推导出・・・・・.”错误根据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等可知,材料一首先从反面指出社会祸乱的起因在于人们不相爱,但随后即转而从正面论证兼爱的重要性,强调如果天下人都能够兼爱,就能够消除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不是继续从反面进行论证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视”,看待;“身”,自己;“贼劫夺;亡通无”,没有2“击”,打;“疾、疼痛;拂去除;不疾于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我不疾”;“疾者之不拂”“不疾者之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拂疾者”“拂不疾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三中,巫马子主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利益和亲近程度的爱,这种爱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排他性具体来说,巫马子认为他更爱邹人而非越人,更爱鲁人而非邹人,以此类推,直到最亲近的家人和个人这种爱的递减顺序反映了巫马子的爱是建立在个人与他人之间距离远近的基础上的,即“以为近我也这种思想显然与墨子所倡导的“兼爱”观念相悖,后者主张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即“爱人若爱其身”,强调对所有人的平等关爱此外,巫马子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个人利益的重视上他认为,如果伤害到自己,他会感到痛苦“击我则疾”,但如果伤害的是他人,他就不会感到同样的痛苦“击彼则不疾于我因此,他倾向于做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愿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这种思想与墨子的“交相利”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人们应当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相互帮助,即“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他人谋利,那么他人也会回报他,反之亦然,这体现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参考译文材料一考察这些是从哪里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使家族混乱,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自己的的封地,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发动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偷盗和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材料二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材料三巫马子对墨子说“我跟你不同,我不能做到兼爱我爱邹国人比越国人深,爱鲁国人比邹国人深,爱我家乡的人比鲁国人深,爱我家里的人比家乡的人深,爱我父母亲比家里其他人深,爱我自己比我的父母亲深——这是因为更贴近自身的缘故打我,则我会疼痛;打别人,则不会疼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解除自己的疾病,却去解除不关自己痛痒的别人的疼痛呢?所以对我有利我就可以杀别人,绝不能因对别人有利而杀我自己”墨子问道“你的这种义,你将隐藏起来呢,还是将告诉别人”巫马子答道“我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的义,我将告诉别人”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有一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个人就要杀你以利于自己;有十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杀你以利于他们自己;天下的人都喜欢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杀你以利于自己假如,有一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一个人就要杀你,因为他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有十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杀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天下的人都不喜欢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杀你,因为他们也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这样,喜欢你主张的人要杀你,不喜欢你主张的人也要杀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摇动口舌,杀身之祸常至自身的启发“墨子还说“你的话,恰恰是厌恶利假如没有利益而还要说,这就是空言妄语了”
15.B
16.
①借春天的气候特征来咏春雪如“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可知正因春季回暖,所以薄薄的春雪在碧瓦之上顷刻消融;而“轻松纤软”四字更是正面归纳出春雪轻盈、蓬松、纤弱、柔软的姿态特征
②借春天的景致来咏春雪如“青红写初春的柳和杏,且“春兰”开花、“东风”送暖、“双燕”等都是初春景致,而“柳回白眼”“杏开素面”,写柳眼本青而变白,杏面当红而转素皆因蒙春雪所致
③借春天的人物活动来咏春雪如弃“寒炉”、织“春衫”是春天回暖后的常见人物活动,而因春雪的到来,只能“重暖”闲置不用的“寒炉”,“放慢春衫针线”的编织【导语•】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春雪》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雪的特征,以“巧沁兰心,偷黏草甲,,开篇,将春雪的柔美与轻盈展现无遗全诗通过描写草木、燕子与人的活动,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与对春日的期待,呈现出一种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情感词中描绘的景物生动而富有层次,寓情于景,抒发了自然界复苏时节的细腻变化与人心深处的缱绻情怀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B.“侧面体现出池面桥面积雪的特点”错误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是正面描写春雪的韩愈《春雪》诗云“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意谓雪后,鸾窥沼则如入镜,马渡桥则如行天以镜与天,喻池面、桥面积雪之明净,这里即借以写雪故选Bo
16.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诗词内容理解与艺术手法分析的能力“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两句,点明了春雪与春日气候的特殊关联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即便是落下的雪花也难以在碧瓦上长久停留,很快就融化了,这正是春雪轻浅、易化的特性而“轻松纤软”四字,则从质感上形象地描绘出春雪特有的轻盈与柔软,与冬雪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春雪独有的韵味“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等句,通过描绘初春柳树和杏花的色彩变化,展现了春雪覆盖下的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原本青绿的柳眼因雪而显白,含苞待放的杏花被雪点缀成素颜,这种色彩上的变化,不仅体现了春雪的装饰作用,更增添了景致的层次感和动态美“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反映了春雪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随着天气转暖,原本已准备封存的寒炉再次启用,而织制春衫的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春雪带来的生活节奏调整,以及人们对春雪的微妙情感——既有欣赏其美的闲情逸致,也有对其影响日常生活的无奈与适应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己、施、已、望
18.C
19.A.同气连枝/同气连根B.有求必应C保驾护航
20.序号
②,“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堡垒”搭配不当,“堡垒”应改为“后盾”序号
⑤,“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抵御亚洲金融风暴”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1.祖国强大了,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所在,更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
22.
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力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本“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与简文重在呈现母子、君臣关系的和谐相比,《左传》的叙事视野更加冷峻、理性,它揭示出政治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面对权力,母子之爱、兄弟之情消磨殆尽,“亲亲”原则早已被抛之九霄“礼崩乐坏”的历史真相从冷静的叙事中展露无遗,也许是担心读者没有体会到这一社会现实,《左传》的书写者又通过解释《春秋》的“书曰”来强调郑庄公和共叔段本为兄弟,人们却难以使用兄弟关系来评判二者的关系(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文章《史实与书写<左传)春秋叙事的价值建构》)材料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叙事的皇皇巨著,实现了历史记言到历史叙事的飞跃它采用“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使得《左传》一改《春秋》微言大义晦涩难懂的局面,实现了“见之于行事而深切著明的新局面“寓论断于叙事”并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剪裁客观具体的史实不着痕迹的寄托自己的褒贬态度每一个论断都是由具体的客观的事实组合起来的,即便是很小的细节都隐含着论断《左传》是以《春秋》为依据,对其所记载的史实内容扩展补充而书写成的《春秋》虽重微言大义,但记事过于简约《春秋》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而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除此之外更无任何议论后人无法通过简单的记载理解其中的是非褒贬之意正如司马迁所言,“左氏具论其语“,《左传》便是对其中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补充说明《左传》不仅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还在理解事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带有道德倾向的论断之语,即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仲尼日‘孔子曰”“礼也’非礼也等形式展现出来由于评论形式不一,为了方便论述,将这一评论概括为“君子曰除此之外,《左传》作者还通过凡例、“君子日”“礼也”“非礼也”等义例及评价的归纳分析,考察其所解内容及传释方式,以期望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君子们面对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得不对当时的一些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加以道德上的谴责,于是便产生了一些类似君子曰的道德评论之语但是仅仅通过道德评论并不能完全使世人信服,辅之以史实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叙事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寓论断于叙事”的艺术手法徐复观在其《两汉思想史》中提到“左氏之传《春秋》的第一种方式是以补《春秋》者传《春秋》”徐复观所说的这种形式与“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补充历史史实,让后人对《春秋》的内容有所认识与了解徐复观还专门举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他指出“左氏对此事之经过,做完整而委曲的叙述之后,按诸事实经过的曲折,其评断自然归于平实可见寓论断于叙事与君子曰’都是为了补充解释《春秋》的艺术手法,二者虽形式不同,但是作用却相同,即惩恶而劝善的教化作用张素卿认为《左传》的解经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则直接论说经义;二则叙事以解经可以说,《左传》解释《春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书法评论解经,主要方式有凡例、书法名称以及“君子曰”等评论;二是利用叙事解经,即在叙事过程中把其中的是非褒贬之义给表达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所以者认为“君子日”与“论断于叙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解经传经而产生的,只不过一个直白一个含蓄而已(摘编自刘杰《左传》“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书写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直相,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细节往往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值立场不同B.《公羊传》《毅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对史实内容有所扩展补充,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文献C.春秋时期产生了一些对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的类似“君子日”的道德评论之语,这种道德评论并不能使世人信服D.《左传》大抵是根据《春秋》中记载的只言片语将其中的历史史实连缀起来,于史实的叙述中使人明白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之所以没有《左传》《史记》用语准确,是因为《成王为城濮之行》全篇采用了“事后诸葛”的写法B.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中,很难看出对郑武夫人、郑庄公的负面评价C.相较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体现“寓论断于叙事的特点D.将《左传》和《春秋》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左传》的历史叙事特点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寓论断于叙事”的一项是()A.烹(桑)弘羊,天乃雨B.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样C.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日“使武安侯在者,族矣”D.君子日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输之,命以义夫!
4.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意图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春秋》与《左传》在历史书写上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褐纸莺牛维佳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
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莺风筝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莺就飞了起来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莺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莺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莺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
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莺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莺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牯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莺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鸯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方老的褐纸莺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莺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莺,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不多久,山上的纸莺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莺,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杳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莺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鸯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莺,还有许多蝴蝶的、娱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
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鸯,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
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莺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C.褐纸莺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
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B.句子
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C.句子
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D.句子
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8.小说以“褐纸莺”为题,有何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
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材料二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日*“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墨子•若爱》)材料三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墨子曰“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不言,是荡口也”(《墨子•耕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天下祸篡A怨恨B其所C以起者D以不相爱E生也F是以G仁者H非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施不孝”中的“恶”读wU,相当于“何”“怎么”;“人必从而恶之”中的“恶”读wii,意为“憎恶憎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其中的“弟子,,是“弟弟、子女,,的意思,和《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不一样C.在“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乱”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混乱,扰乱”,与“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用法相同D.“此何难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然后从反面论证,最终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B.材料二中,当仁者不认同墨子的观点时,墨子通过举例来论述自己的理想蓝图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C.材料三中,墨子把巫马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与之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展现出了自己的辩护技巧和思想方法D.墨子在先秦诸子中,表达风格自成一家,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密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2)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
14.结合墨子的观点,分析材料三中巫马子思想的不同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
①,后盟遂妨上苑
②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潮桥相见[注]
①“旧游”句《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到,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②后盟”句司马相如赴梁王兔园之宴以践约,因值雪天而迟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以细蒸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B.“行天入镜”取白唐代诗人韩愈《春雪》中的“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侧面体现出池面桥面积雪的特点C.“料故园”一句,宕开一笔,以“料”字领起,展开想象睹物伤情,异乡沦落之感溢于言表D.“恐风靴”一句,暗示即使到了挑菜节,仍是寒气未褪,人心倦出的因素仍在,暗示出词人心境在这大地复苏时节的凄凉仍旧
16.咏春雪与咏雪不同,除了不离雪外,还必须不离春天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紧扣这两方面来歌咏春雪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向子贡阐明“恕”的含义为“,,并认为“恕”虽仅一字,但可终身践行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名句“,”和《荀子・劝学》“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都以行走为喻,阐明学习、生活中积累的重要作用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两句体现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道理
五、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