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浅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其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出现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课程的名称、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核心概念是课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的内容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及域外性,探索本土化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名称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人生价值的需要;体现了“职业”与“就业”的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的思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才能体现本课程的独特价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唤醒”,使之树立科学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授;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引领大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内在品质和素养,有效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规划未来这门课程实质上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一个综合体,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构想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迅速推开,在多数高校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作为一门规范课程或作为一项系统教育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亟待加强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数量极少,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整体上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止匕外,在管理体制、学科归属、职业标准、准人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不通畅等方面的问题一个事物持续存在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变革,在高校,学术再造也就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即创新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走专业化建设道路,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具有一定学识和经验的教师实现质的飞跃走向学术平台,最终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进入主渠道、主阵地后,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l+4+x”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它是由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实践活动组成的“课程群”具体来讲,“1”指的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指的是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四门选修课“创业基础”“就业力提升”“职业素质拓展”“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包括商业游戏、职场人士访谈,职业生活体验等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式;“X”指的是课程体系的补充,由实务讲座、职业测评、就业指导月、创业指导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活动组成上述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岗位锻炼三个层面,实现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覆盖、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个性化,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有机结合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开设本课程要注重实践与体验、思维激活、知识内化,促成理念和方法形成、素质提升,探索出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要体现五个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个教学单位都要有实践环节,包括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等;
(2)课堂与市场结合包括现场观摩、场景模拟、参观考察等;
(3)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教学班级涉及不同的专业、不同就业状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讲授与案例相结合注重教学实例;
(5)启发与探讨相结合每一堂课都要有学生的参与目前实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德育教师)担任授课教师的高校可采用“团队授课”,即以教学小组为单元进行授课每个教学班可以配备35名教师,讲师以上职称担任主讲,并配有助〜教,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既满足了学生对于就业知识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求职技能,也可促进任课教师的快速成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协调各方,全面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骞、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一一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发布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一一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着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对课程名称、核心概念进行比较,求同存异,优化内涵,规范外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指导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类一是侧重于表述职业指导的性质,主要指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二是侧重于描述职业指导的过程前者如,“职业指导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以自身的原始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一方面在自身兴趣和理想的引领,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计划与装备的心灵艺术”后者如,“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应该说,我国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及方法等并没有超出职业指导的范围国外对二者的称谓也千差万别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把学校中的职业指导称为“出路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前苏联则称“职业定向教育”,我国也存在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的现象,尤其在高校更多地称“就业指导”当下,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从人职匹配的就业指导阶段逐步发展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career guidance阶段,注重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职业指导的实践也从单o纯的基于就业安置为目的择业指导发展到生涯辅导,“职业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思想便传入我国,只不过,首先应用于企业,之后,逐渐被高校引入目前,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简称,与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相对而言这种“相对”包括三类观点一是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包括了后者;二是前者与后者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三是前者与后者实质上是一样的本文赞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核心概念,认为二者要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阶段全过程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成才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