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日“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知计谋”丞史日“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迂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J错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J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日“公言善,吾亦恨之J(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欣!(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袁盎具言吴A所以反B状C以错D故E独急斩F错以谢吴G吴兵乃可罢
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副词,于是,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B.治,研究,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意思不相同C.称,称述,称引,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日能”的“称”意思相同D.恨,悔恨,与《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恨”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处理才有效,现在处理没有益处,晁错也认为袁盎不应该有什么阴谋,所以他犹豫不决,错失处治袁盎的机会B.晁错忠心护国,积极建言献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曾上书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势力以巩固君权,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和痛恨C.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的做法会招致杀身之祸,晁错坚持己见并不认同他父亲的观点,晁错的父亲死后,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D.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预料到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水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4分)译文
(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4分)译文
14.苏轼认为“错有以取之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答案解析】
10.CEG翻译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谢罪,吴军才可能停止
11.C【答案解析】“先帝称之日能”的“称”,意为“称赞”
12.A【答案解析】“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去处理才有效”错误,丞史认为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而且“认为袁盎也不该有什么阴谋”是丞史的观点,不是晁错的观点
13.
(1)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及,等到,1分;衣,动词,穿着,1分;斩东市,在东市把他处死,1分;句意通顺1分)
(2)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着君臣隔阂钻了空子(惟,只,1分;固,保全或巩固1分;郤,通“隙”,隔阂,嫌怨,1分;句意通顺1分)
14.
①苏轼认为晁错遭到杀身之祸有他自己的原因(1分)
②晁错未能准确预料强大的七国起来反叛,当祸患发生时又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最终导致失败(2分)
③晁错一心想保全自身,当七国反叛时,他主张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导致君臣离心,招致杀身之祸(2分)【答案解析】首先要理解苏轼“错有以取之也”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一是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预料祸患,二是一心想保全自身【参考译文】材料一吴楚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收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遮掩,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的阴谋”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不该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窦婴进宫向皇上报告了,皇上就召袁盎进宫会见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谢罪,吴军才可能停止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他那里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景帝即位后,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J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觐见皇上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来使朝廷得到尊崇,这是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J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J材料二从前晁错弹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也有晁错自己的原因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着君臣隔阂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