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42.
43.
55.
56.
57.
58.
51.
51.
61.
62.
63.
63.
63.
63.
63.
73.
74.
74.
84.
84.
5.
3.2根据建筑空间使用需求,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如分区控制、场景控制、时间控制等,实现照明环境的精细化管理系统优势
6.
3.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有节能、舒适、便捷、灵活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建筑照明环境品质,降低能耗应用案例
7.
3.4分析典型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应用案例,总结经验,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第章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6太阳能热水系统
6.1系统概述
1.
1.1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将水加热的一种装置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管道及控制系统组成通过合理设计与建筑结合,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系统类型
1.
2.2根据集热器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平板式、真空管式和空气式等各类系统均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建筑环境和需求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1.
1.3在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与建筑的结合,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建筑朝向、屋面及立面,合理布置太阳能集热器;
(2)保持建筑美观,选用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集热器;
(3)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避免对建筑结构及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4)考虑系统维护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2系统概述
6.
2.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该系统主要由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缆及控制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系统类型
7.
2.2根据安装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屋顶光伏、立面光伏和地面光伏等不同类型的系统适用于不同建筑场景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8.
2.3在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建筑外观、结构及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
(2)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3)考虑建筑遮阳、通风及采光需求,优化光伏组件布局;
(4)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降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建筑一体化设计
6.3设计原则
7.
3.1
(1)统一规划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体设计相结合,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
(2)美观协调保证太阳能系统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提高建筑美观性;
(3)安全可靠充分考虑系统安装、运行及维护的安全性,避免对建筑及人员造成影响;
(4)经济适用合理选择太阳能系统类型,提高投资回报,降低运行成本设计要点
6.
3.2
(1)结合建筑特点,合理确定太阳能系统的规模、类型及布局;
(2)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系统成本;
(4)考虑系统与建筑其他部分的接口设计,保证兼容性设计流程
6.
3.3
(1)收集建筑及环境资料,分析太阳能资源;
(2)确定系统类型、规模及安装方式;
(3)进行系统设计,包括集热器、发电组件、储热装置等;4制定施工图及施工方案;5进行系统调试、验收及维护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提供有益参考第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7建筑环境监测技术
7.1监测参数与传感器选择
7.
1.1建筑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针对不同监测参数,选择相应的高精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系统布局与安装
7.
1.2合理布局监测系统,保证监测点覆盖建筑内各个关键区域根据建筑特点和监测需求,制定监测设备的安装规范,保证设备安装稳固、易于维护数据传输与处理
7.
1.3采用无线或有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异常值和随机误差,提高数据质量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7.2控制策略与算法
7.
2.1根据建筑环境需求,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实现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结合模糊控制、PID控制等算法,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7.
2.2选用高功能、低功耗的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调控合理设计控制电路,保证系统运行可靠、安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7.
2.3开发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对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显示、报警功能结合预测控制、优化算法等,提高控制系统运行效果智能化建筑环境控制
7.3智能控制技术
7.
3.1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化控制通过学习用户行为和习惯,自动调整环境参数,提高舒适度和节能效果集成控制系统
7.
3.2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与其他建筑设备系统如照明、安防等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提高整体运行效率远程监控与运维
7.
3.3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运维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运行效果用户交互与个性化服务
7.
3.4开发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个性化的环境控制服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环境参数,实现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第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8绿色建筑概述
8.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涉及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8.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项目在绿色功能方面的评估方法,旨在引导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美国的LEED 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Design等这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合理性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2节材与资源利用评价建筑在材料选用、施工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情况3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舒适性和健康性4室外环境评价建筑周边绿化、景观、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5水资源利用评价建筑在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节水措施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6运营管理评价建筑在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运维水平、能耗监测等方面的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8.3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绿色建筑将呈现以下趋势1政策推动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领域将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3产业链整合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提高建筑项目的整体绿色功能4市场认可度提高人们对环保、健康、舒适等需求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市场认可度将持续上升,成为建筑市场的主流选择5国际合作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6多元化发展绿色建筑将向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合的需求第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案例分析9国内案例分析
1.1案例一某城市地标性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某城市地标性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控制与节能要求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节能减排1采用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建筑朝向、体型和布局,降低建筑能耗2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传统能源消耗3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采用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环境品质的实时监控与调节案例二某绿色生态居住区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某绿色生态居住区在规划与设计中,注重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生态景观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热岛效应2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3实施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4采用节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国外案例分析
2.2案例三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9.
2.1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控制与节能要求,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日照,降低建筑能耗2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利用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4实施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保证室内环境品质案例四某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02.2某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2采用节能型建筑,提高建筑能效3实施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4推行碳足迹评估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引导企业和居民低碳生活案例总结与启示
9.31注重前期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环境特点,制定合理的节能方案2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传统能源消耗4实施室内外环境品质监控,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健康5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第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实践10作业实践目的与要求
10.1目的
10.
1.1本作业实践旨在使学员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的相关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素养要求
10.
1.2
(1)掌握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悉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备的使用和调试;
(3)具备分析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4)遵循实践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作业实践内容与步骤
10.2实践内容
10.
2.1
(1)建筑环境参数检测;
(2)建筑环境控制设备调试;
(3)建筑环境节能方案设计;
(4)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备运行数据分析实践步骤
10.
2.2
(1)准备阶段学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践设备;
(2)检测阶段对建筑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分析存在的问题;
(3)调试阶段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建筑环境控制设备,实现环境优化;
(4)设计阶段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建筑环境节能方案;
(5)实施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对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备进行调试和运行;
(6)数据分析阶段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分析节能效果,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作业实践评价与反馈
10.3评价
10.
3.1
(1)建筑环境参数检测准确性;
(2)建筑环境控制设备调试效果;
(3)节能方案设计合理性;
(4)设备运行数据分析深度反馈
10.
3.2
(1)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
(2)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为后续实践提供借鉴;
(3)积极与同学交流,分享实践心得,共同提高;
(4)关注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84.
84.
84.
84.
84.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105.
105.
106.
106.
106.
106.
106.
116.
116.
116.
116.
127.
127.
127.
127.
127.
121.
1.
121.
131.
131.
141.
141.
151.
151.
1611.
1612.
1614.
1610.
1610.
1610.
1.1建筑环境控制是保证室内环境满足人类生理、心理需求及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健康的关键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强良好的建筑环境控制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高效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
1.2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建筑室内外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和调节,使其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收集室内外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等参数,为环境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2)环境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室内外环境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
(3)环境处理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空气净化、湿度调节等
(4)环境调节根据环境需求和预设标准,自动或手动调整环境参数,保持室内外环境稳定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
1.3建筑环境控制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控制目标分类分为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室外环境控制系统
(2)按控制参数分类分为温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光照控制系统等
(3)按控制方式分类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4)按控制技术分类分为传统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
(5)按应用领域分类分为住宅环境控制系统、办公环境控制系统、商业环境控制系统、医疗环境控制系统等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类系统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为建筑环境控制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第章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2建筑能耗组成与评估
2.1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设备以及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耗本节将对建筑能耗的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建筑能耗评估的方法建筑能耗组成
2.
1.1
(1)供暖能耗主要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损失、新风负荷、湿度负荷等
(2)通风能耗主要包括通风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
(3)空调能耗主要包括空调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
(4)照明能耗主要包括室内外照明设备所需的能耗
(5)电器设备能耗主要包括建筑内各种电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
(6)热水供应能耗主要包括热水制备和供应过程中所需的能耗建筑能耗评估方法
2.
1.2
(1)能耗指标法通过计算建筑能耗与建筑面积、体积或人数等指标的比值,评估建筑能耗水平
(2)动态模拟法利用能耗模拟软件,模拟建筑在不同工况下的能耗需求,评估建筑能耗功能
(3)实测法通过对建筑实际能耗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2.2建筑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围护结构热工功能
2.
2.1
(1)优化围护结构设计,提高保温隔热功能
(2)选择适宜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材料
(3)减少围护结构的热桥现象提高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效率
2.
2.2
(1)采用高效节能的供暖、通风、空调设备
(2)优化系统设计,降低系统阻力
(3)实施变流量调节,满足不同负荷需求提高照明和电器设备效率
2.
2.3
(1)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和电器设备
(2)合理设计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
(3)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节能运行利用可再生能源
2.
2.4
(1)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供冷
(2)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能建筑节能技术概述
2.3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保温隔热技术
3.
3.1
(1)外墙保温技术包括外挂式保温、内置式保温等2屋面保温技术包括正置式保温、倒置式保温等3地面保温技术包括地面绝热层、地面辐射供暖等高效供暖、通风、空调技术
4.
3.21变频调速技术实现设备运行在最佳工况2热回收技术回收排风中的热量或冷量,提高能源利用率3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系统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高效照明技术
5.
3.31LED照明技术具有高效、节能、长寿命等优点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系统的自动调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23.41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制备热水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地热能利用技术利用地热能为建筑供暖、供冷第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3墙体节能设计
3.1设计原则
3.
1.1墙体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保要求材料选择
3.
1.2选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玻璃棉等同时考虑材料的防火、防水、耐久性等功能墙体构造设计
3.
1.3合理设计墙体的构造,包括墙体厚度、保温层位置、热桥处理等,以提高墙体的整体保温隔热功能节能计算
1.
1.4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墙体的热工计算,保证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门窗节能设计
2.2设计原则
3.
2.1门窗节能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气渗透,同时保证采光和通风需求材料选择
4.
2.2选用节能型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合金、塑钢、双层中空玻璃等,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门窗构造设计
5.
2.3合理设计门窗的构造,包括窗型、窗墙比、气密性等,以降低能耗节能计算
6.
2.4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门窗的热工计算,保证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
7.3设计原则
8.
3.1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防止热桥现象,同时考虑防水、防潮等要求材料选择
9.
3.2选用保温隔热功能优良的屋面和地面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等构造设计
10.
3.3合理设计屋面和地面的构造,包括保温层厚度、防水层设置、排水系统等,以提高其整体节能功能节能计算
3.
3.4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屋面和地面的热工计算,保证其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第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4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
3.1通风原理
4.
1.1建筑通风是指通过自然或机械方式,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过程通风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空气质量,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通风原理主要包括风压通风、热压通风和机械通风通风设计
4.121确定通风需求根据建筑用途、人员密度、室内空气质量等因素,计算所需的换气次数2选择通风方式结合建筑特点、气候条件、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3通风系统设计包括风道设计、风口设置、通风设备选型等4通风系统优化通过模拟分析,调整通风系统参数,提高通风效果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
4.2空调系统原理
4.
2.1空调系统通过对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加湿、除湿等处理,为室内提供舒适、健康的空气环境空调系统主要由制冷剂循环、空气处理、送风和回风等部分组成空调系统分类
11.
2.21按冷热源分类水冷式、风冷式、地源热泵等2按空气处理方式分类直接膨胀式、吸收式、离心式等3按送风方式分类上送风、下送风、侧送风等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4.3高效制冷剂
5.
3.1选用环保、低能耗的制冷剂,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变频技术
6.
3.2采用变频压缩机、风机等设备,实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整,降低能耗热回收技术
7.
3.3利用空调系统排出的热量对进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减少能源消耗智能控制系统
8.
3.4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空调系统的实时监控、优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通风与空调系统集成
9.
3.5将通风与空调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实现能源互补,降低能耗第章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5建筑照明设计原则
5.1合理布局
5.
1.1照明设计应遵循合理布局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空间功能、使用需求及视觉舒适度照明系统应合理分布,避免产生眩光、阴影等不良视觉现象节能高效
5.
1.2照明设计应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设备数量,降低照明功率密度灵活调节
5.
2.3照明设计应考虑照度、色温、显色性等参数的可调节性,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通过合理设计,实现照明环境的灵活调节,提高舒适度和节能效果绿色环保
5.
3.4照明设计应选用环保、低碳的照明设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充分考虑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明系统节能技术
5.
4.高效光源
5.
2.1选用高效、低能耗的光源,如LED、荧光灯等这些光源具有光效高、寿命长、发热量低等特点,有利于降低能耗高效灯具
5.
2.2采用高效灯具,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如反射式灯具、透镜式灯具等,可减少光损失,提高照明效果智能调控
5.
2.3利用智能调控技术,实现照明系统按需亮灯、分区控制、定时开关等功能,降低能耗自然光利用
10.
2.4充分利用自然光,通过采光、导光等方式,实现室内照明与自然光的融合,降低人工照明需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5.3系统组成
5.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