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2023福建百校联考)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
2.(2023广东部分学校联考)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稿”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A.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3.(2024湖北黄冈调研)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4.(2023河北沧州一模)汉武帝取消太尉,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不参与朝政汉昭帝后,大司马大将军参预机密,兼管军政,与丞相、大司空合称三公,“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这一变化表明()A.外戚干政的现象显现B.三公九卿的职权日益明确C.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D.决策权与行政权趋向分离
5.(2023河北模拟预测)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汉军再次深入漠北出击匈奴后,“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彳主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后来又将“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武帝推行这些举措旨在(A.打通陆海对外交往通道B.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C.平定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推广重农抑商的政策
6.(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颜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
7.(2023湖南联考)《后汉书》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下图所示为四川成都市郊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局部),画中一位老人手扶鸠杖坐于树下,房内走出一人捧送食物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A.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8.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C.尊老敬老之风兴起D.休养生息政策持续推行
8.(2023广东深圳模拟)汉武帝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兄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到汉宣帝时,贤才通过明经和对策方式被擢用者所占比重最多,这表明汉武帝以来()A.促进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8.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C延续了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D.开创了以德治国的治理模式
9.(2023河北保定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政府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10.(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飞)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11.(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12.(2023河北唐山二模)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C.宦官外戚专权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13.(2023广东江门一模)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统一局面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
14.(2023广东潮州二模)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B.土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C.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1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6.(2024重庆一中高三开学考试)《史记》中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人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A.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B.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D.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
17.(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要(上)》2019年版)必修》2007年版)⑴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⑵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18.(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相关人物史事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土……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汉武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驹■将军屯雁门,六月罢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上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董仲舒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彼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碑)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石里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碑独不敢日石里长八尺金日岬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字翁孙,陇西上邦人也,后徒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赵充国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据《汉书》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答案
1.A据材料可知秦汉户籍制度由乡承担职责,政府凭借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这有利于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故选A项;户籍制度强调的是对户籍民众的管理,而不是对流民的管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并不能推动地方自治发展,排除D项
2.A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北方一部分民众以采集渔猎为生,这不利于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而秦汉以降,历代政府通过反复劝农使得农耕经济得到普及,这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耕经济的推广而非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其就是小农经济,排除C项;环境变化只能影响民众的生计,排除D项
3.D据题干“官定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等内容可知,该制度体现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这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故选D项
4.C西汉前期,太尉作为最高军事长官执掌重要兵权,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时任命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由其执掌兵权,汉昭帝后又赋予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朝政的权力;综上可知,太尉和丞相的职权向外戚出任的内朝官员转移,西汉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故C项正确
5.B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军队出击匈奴,并在西北地区实行屯戍,移民实边、发展生产,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B项;汉武帝在西北地区实行屯戍政策,与海上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当时的匈奴并非割据势力,排除C项;西北地区的屯戍以军事目的为主,排除D项
6.D据材料”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可知,史书中存在对皇帝姓名的“避讳”现象,这是对皇帝独尊地位的集中反映,故选D项;礼乐制度东周时已经瓦解,排除A项;中央集权聚焦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开始于西汉,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后汉书》记述了官府对高龄老人的优抚举措,画像石描绘了赡养老人的情景,这些史料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对汉代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赡养老人,不能说明汉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状况,排除A项;受宗法观念影响,尊老敬老之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于西汉前期,排除D项
8.B题干所示为史书对汉代儒家士人成为国之栋梁的记载,汉武帝时期,一些儒士受到重用,汉宣帝时期,大批精通儒家经典的士人进入仕途,这表明这一时期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A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汉初统治者推崇道家治国之道,排除C项;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9.D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故选D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
10.B据材料“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可知汉代“独尊儒术”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的“焚书坑儒”,排除A项;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的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D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故选D项
12.D据材料“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而外戚和宦官是大地主分割皇权的势力代表,因此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故选D项
13.D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相比西汉将母族和妻族从九族中剔除,而且还强调“九族同姓“,这在伦理上巩固了父权,彰显皇权,结合所学东汉外戚干政的现实,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故选D项;材料中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客观上间接承认了外戚干政的现实,排除A项;“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核心”说明二者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共同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东汉和西汉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排除C项
14.B孔融和陈群评价人物均重功业及德行名节,由此可知,当时士人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孔融和陈群二人评价人物的标准,而不是政府对官员进行考核,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对人物品评的标准,而不是选官标准,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孔融的评价中也强调“德行名节”,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不能说“需儒学复兴”,排除D项
15.D根据汉代画像砖图片可知,荆轲将一把匕首刺向秦王,但是并没有刺中,按照《史记》的记载,荆轲“引其匕首以掷秦王”,其结果是“不中”,二者的记述基本吻合,据此可知,实物与文献能够形成相关证据链来进一步印证历史,故选D项
16.A据所学可知,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而《秦本纪》则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据此可知,司马迁之所以在《秦始皇本纪》之前有《秦本纪》之述,说明其要凸显出历史变局中的统一大势,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
(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资料
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
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
③可知,班固将汉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根据资料
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18.参考答案示例特征:汉武帝选用人才不拘一格论证: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繁荣,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等表明汉政府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急需大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大胆起用人才,养马的匈奴太子金日碑被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因对匈奴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中郎将,迁连骑将军长史,董仲舒在对策中显示才能,其崇儒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外,汉武帝还确立察举制,令地方推举人才这些举措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采用多种方式选官,充实国家管理队伍,推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