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个文言虚词详解18《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个文言虚词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18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堪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
③(秦)灭滑而还(《靖之战》)
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代词.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1
②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2
②子日〃君子哉若人!〃(《论语》)
(三)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1
②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靖之战》)
(四)助词用作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同〃然〃,……的样子〃,或不译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②宜若无罪焉,恶得无罪?(《孟子》)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翻译时应加上适当的中心词1
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刺秦王》)(的人)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的地方)
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的话)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的情况).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鸿门宴》)2
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所〃与表被动的介词为共同组成被动结构
①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3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九、为-动词.为〃是古汉语中最典型的泛义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w4i做〃干,但它可以表达与做直接、间接有关的各种含义,翻译相当灵活,1应根据具体语境,特别是要根据宾语的需要进行翻译(泛义动词,随文翻译,主要是随宾翻译)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做)
②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庄子》)(制作,制造)
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担任)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作为)
⑤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结成)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变成)
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演奏)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治理)
⑨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於皋(《汉书》)(写作).表示思想上的认定,译成以为,认为2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二)介词表被动,读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1.wei,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表目的,引进行为受益的一方,读可译作为,为了,替,给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o2wei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③旦日飨土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引进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读泣给,向,对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w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读配可译为当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w
(三)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一)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间,即焉作兼词,本质1上是一个介宾结构因此翻译比较灵活(如在……,从,向……到……,对……,为……,等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从那里)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在这里)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⑤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比它)
⑥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靖之战》)(到那里)
⑦国无宰,寡人传国焉(给他)
⑧周顾视车辙中,有鲍鱼焉(《庄子》)(在里面)
⑨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在这件事上)若焉作兼词,又表疑问,则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到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相当于之,第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位于宾语位置上,
(二)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处所等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他)
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他们)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那里).疑问代词,代事物,代处所,代原因等,可译作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5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
(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语气可译为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1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齐桓晋文之事》).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2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石钟山记》)
③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⑤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十一、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肯定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③即不忍其毂棘,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表示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2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伶官传序》)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靖之战》).表示句中停顿,没有实义,不必译出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3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伤(《论语》)
④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
十二、以
(一)介词.表示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手段译为拿、用、靠、凭着
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1
②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④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表示凭借、条件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2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④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苏武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拿、把
①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3
②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4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③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5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荆轲奉樊於期头颅,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表示原因、理由可译为〃因〃〃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6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③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游褒禅山记》)
(二)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1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2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表示目的、结果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3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过秦论》).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4师》)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或不译5
①先生匍匐以进,跟而言日(《中山狼传》)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1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作词缀,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2
②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十三、因
(一)介词.依照,依靠,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1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趁此,趁便,趁机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②不如因善待之(《鸿门宴》)
③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张衡传》)
④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②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连词
6.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黔之驴》)
③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
(三)名词
7.原因,缘由,机缘8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沿袭,继承,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
十四、于基本认知于是古汉语使用最广泛的介词,它的用法几乎囊括现代汉语所有介词的用法因此翻译时相当灵活
(一)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从,到等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1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廉颇)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⑤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灵活地译成向,对,对于,给
①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2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表示行为所联系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并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①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礼记》)5
②锄穆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过秦论》)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十五、与
(一)介词.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1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与’的宾语经常省略
④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⑤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比,和......比较,与其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3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涂有饿孽而不知发(《孟子》)
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
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③子路率尔而对(《论语》)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
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⑻表目的关系,可译作为了、来、以便,也可保留而,或不译
①建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庄子》)
(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中学教材有时说W通尔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连词和,跟,同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1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三)动词.给予,授予1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饰(《勾践灭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结交,亲附2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④孰能与之?对日”天下莫不与也(《孟子》).参加,参与3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赞许,同意4
①吾与点也(《论语》)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③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四)语气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十六、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于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1
②项王日壮土!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就……(要是)……就〃”那么〃
2.
①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是两个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组成对象的句式,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3系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歹」传》)
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I这种句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3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③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④欲速则不达(《论语》).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4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
③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5
②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韩非子》)
③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表示限制,可译作只、仅、才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后叙述的情况实际上发生在前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早就3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靖之战》)
②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砺兵、秣马矣(《靖之战》)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⑤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
十七、者(-)助词既表停顿,又指代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可译成……的,……的(人、东西、事情)”
1.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
4.情〃种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放在某些后置的定语后面,组成定语后置结构,相当于的〃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4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④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出.放在主语后面,表示提顿,引出表语,构成判断句式,不必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5冢也(《游褒禅山记》)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6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可译作的原因,或不译7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8
①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十八、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们、它等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1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人,他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代人,他们
③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狼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代兵器
⑤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代事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2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③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
(二)用作助词,情况比较复杂.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1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楼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2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之是〃提宾句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3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这个主谓结构担任分句或句子的某个成分可不译4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爰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⑤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予独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爰莲说》)
⑦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结构助词,间隔主语和介宾结构,或间隔谓语动词和它的直接宾语,可不译5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
②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孟子》)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①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6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衬音助词用在某些时间名词、副词或动词的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不译7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刿日未可(《曹刿论战》)
(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⑤卒之东郭塔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①妪每谓予日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早缥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④而翁长锋,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⑤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三)动词用作比况动词,译为如同、好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①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在古汉语中,何曷〃盍三字音同义通,都表示疑问(-)作疑问代词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语序要调整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王见之日牛何之?(《孟子》)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1.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那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2.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三、乎(-)用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1
②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
③项王日壮土!能复饮乎?(《鸿门宴》).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
②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吧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爰也(《齐桓晋文之事》)4
②长铁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二)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④薄乎云尔,恶得无罪?(《孟子》)
⑤牡丹之爰,宜乎众矣!(《爰莲说》)
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三)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翻译时非常灵活
①浴乎沂,风乎舞零(《论语》)(乎在)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前乎在;后乎比)
④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乎从;至Q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乎比)
⑦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乎由于)
四、乃(-)用作副词.表顺承(承接),即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承接或时间上的接续,可译为才〃这才‘于是就等1
①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韩非子》)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⑤项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即表示轻微的转折2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乃反同义复用)
③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或你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1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2
②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乃尔同义复用,就这样)
五、其(-)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物主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1.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他的)
③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他们的)
④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魇酒肉而后反(《孟子》)(她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他们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他)3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爰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4
①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游褒禅山记》)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定指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常接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5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二)用作副词.祈使副词,翻译时相当灵活,可以译作〃可〃一定还是等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效其勿悲(《与妻书》)
③子其勉之!(《左传》)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⑤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揣测副词,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④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反诘副词,相当于〃难道〃,也可不译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3禅山记》)
②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靖之战》)
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
(三)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4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雾(《诗经》)
六、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①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表示让步关系递进关系之前的承让),尚且,还,也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
3.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大铁椎传》)
④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且……且……〃也表并列,如
⑤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土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用作副词.表将来时态,可译作将将要就要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1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久居,祸且及汝(《大铁椎传》)
④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⑤我且南游吴越之王(《庄子》)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表暂时让步的情态,可译作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三)助词.结构助词,连接谓语动词和补语,可译为得
①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促织》)1
七、若
(一)动词,.表示比况,可译作如、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促织》)2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逍遥游》).表示比较,可译作如、及、比、比得上,相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