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教学设计)学-2023-2024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科目:班级:课时计划课时1教师: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
(1)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5周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培养学生感恩、珍惜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通过回顾小学生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化自信,同时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享难忘经历,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规划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L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感表达,回顾和分享小学生活中的难忘时刻,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②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制定个人的小学生活总结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规划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将个人的情感和经历进行有条理的叙述,确保表达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②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对小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从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出发,形成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行动计划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视频剪辑,展示小学生活的精彩瞬间;收集毕业生的感言和祝福,作为课堂分享材料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书写工具,如纸笔等,以便学生进行讨论和记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详细内容以播放一段校园生活回顾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视频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观看感受,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
2.新课讲授(15分钟)详细内容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如《难忘的泼水节》、《依依惜别》等课文,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②教师展示一些毕业生感言和祝福的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小学生活中的难忘时亥并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时刻最难忘?为什么?”
③教师讲解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将个人的情感和经历进行有条理的叙述,提供一些表达技巧和策略
3.实践活动(10分钟)详细内容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难忘的小学生活时刻,用绘画或文字形式表现,并准备进行分享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本组的创作内容向全班展示,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个时刻难忘3全班投票选出最难忘的时刻,并邀请该组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讨论在小学生活中,哪些事情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答举例校园运动会、班级聚会、学习成果展示等2学生讨论即将毕业,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或期望?-回答举例继续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中学;培养一项特长,如学习音乐或体育3学生讨论如何将小学生活中的美好回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回答举例珍惜友谊,与同学保持联系;将失败和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
5.总结回顾(5分钟)详细内容教师邀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如何将难忘的小学生活转化为未来成长的动力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珍惜过去、规划未来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继续努力
六、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回顾与理解
1.《难忘的泼水节》理解课文描述的泼水节习俗和民族特色,感受作者对这一节日的喜爱和难忘之情
2.《依依惜别》分析课文中的离别情感,理解作者对同学和老师的不舍和感激之情
3.《我们班的“小雷锋”》通过课文了解雷锋精神在班级中的体现,学习同学们助人为乐的品质
二、语言表达与运用
1.描述与表达学会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来描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提高叙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情感抒发学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
3.交际对话练习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三、写作技巧与练习
1.回顾写作通过回顾小学生活中的难忘时刻,练习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情感抒发学会在写作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规划未来练习撰写个人未来规划,培养目标意识和规划能力
四、文化认同与传承
1.民族文化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传统节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如泼水节、端午节等
3.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社会交往与实践
1.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人际沟通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
3.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社区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六、未来规划与目标
1.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小学生活,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制定目标
2.职业规划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初步形成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3.持续发展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激发对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追求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培养文化认同、社会交往和未来规划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反思改进措施(-)教学特色创新
1.在导入环节,我尝试使用了视频回顾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创新手段
2.在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口头反馈,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时间安排上,由于课堂内容丰富,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严格,导致课堂节奏有些拖沓
(三)改进措施
1.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课前准备更多的问题和讨论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同时,我会考虑将小组讨论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我将建立一个更加系统的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通过定期的评价和反馈,我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我会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些需要深入讨论的内容,我会提前进行预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同时,我会控制课堂节奏,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八、课堂
1.课堂评价-提问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讨论难忘的小学生活时刻时,我会随机提问学生“你能分享一个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园故事吗?”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回忆,同时也能让我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吸收情况-观察我会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反应和互动情况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测试在课程的某个阶段,我会安排一些小测试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些测试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口头形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
2.作业评价-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例如,在学生撰写小学生活回顾的作文时,我会批注他们在情感表达、语言组织方面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点评在作业批改后,我会及时进行点评,将优秀的作业作为范例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的建议这样的点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反馈我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收到个性化的反馈,无论是口头上的表扬还是书面的建议,我都会确保学生明白我的评价意图,并鼓励他们在下一次作业中做得更好九.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①难忘的小学生活时刻通过板书记录学生分享的难忘时刻,如校园活动、师生互动等2雷锋精神板书中体现雷锋精神在班级中的具体表现,如助人为乐、勤奋学习等3未来规划板书记录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规划,如升学目标、职业梦想等
2.重点词汇1情感词汇板书中列出与课程相关的情感词汇,如难忘、感激、期待等2关键词板书中列出课程中的关键词,如小学生活、毕业、规划等3常用句型板书中列出学生可能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使用的句型,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希望能……”
3.重点句子1文章主旨句板书中记录文章的主旨句,如“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2情感表达句板书中记录学生在分享中使用的情感表达句,如“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3规划未来句板书中记录学生关于未来规划的句子,如“我计划在中学里努力学习,为实现我的梦想打下基础”十.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阅读材料《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选篇,这是一本集结了多位小学生回忆校园生活的书籍,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视频资源《我们的校园》纪录片片段,通过视频展示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拓展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选篇,并选择其中一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思考文章中提到的校园生活对自己的启示-观看《我们的校园》纪录片片段,注意观察视频中呈现的校园生活场景,记录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或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或观后感写成短文,分享给同学,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对小学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中的其他文章,解答学生在阅读或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