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14课《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题L科目班级课时计划课时教师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诗词三首》,包括《望岳》、《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词重点学习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生平背景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选的三首诗词均出自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学生在之前学习中积累的诗词知识有关联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基本特点,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背景,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诗词三首》,学生将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增强文学审美能力;在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中,发展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将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知识和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基本要素,并能够初步分析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学生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词,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深入分析和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可能在理解诗词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表达上遇到困难,需要引导他们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来深入解读-部分学生可能对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不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学生在分析诗词的结构和布局时可能感到困惑,需要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结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L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以供学习《诗词三首》使用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三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诗人介绍以及诗词意境的图片,同时搜集诗词朗诵视频,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诗词展示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并预留讨论区以便分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望岳》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诗词声中进入学习状态
2.提出问题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引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诗词三首》,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理解《望岳》、《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2.讲解《望岳》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抱负
3.讲解《登高》分析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4.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的豁达和坚韧
5.互动讨论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问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练习二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练习三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1.提问一请学生说出三首诗各自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提问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3.提问三讨论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4•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
2.作业布置请学生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分析诗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望岳》、《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并对诗中的关键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准确描述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人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思想
2.鉴赏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独立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技巧,对古典诗词的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3.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和练习,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词,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4.文化理解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对古典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5.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和情感表达
6.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撰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鉴赏方法,撰写出有深度、有见解的鉴赏文章
7.自主学习学生在本节课的激励下,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在课后能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8.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七、板书设计1诗名及作者《望岳》(杜甫)、《登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重点词语望岳一远望、攀登;登高一孤独、忧愁;茅屋一破败、坚韧
③重点句子-《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八、反思改进措施(-)教学特色创新
1.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播放诗词朗诵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互动式讨论在讲解诗词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实践性作业布置学生撰写鉴赏文章的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深度不足在课堂上,可能由于时间限制,对诗词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2.学生参与度不均虽然鼓励了互动讨论,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而不愿意积极参与,导致课堂互动不够全面
3.教学评价单一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的全面评价
(三)改进措施
1.深化教学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准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背景、历史背景等,以便在课堂上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2.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会采取更多措施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多元化教学评价我将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日志、小组评价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同时,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九.课后作业
1.请分析《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意义,并联系诗人的生平,探讨其背后的情感答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高峰,俯瞰众山的壮志豪情结合杜甫的生平,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怀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屈的精神
2.描述《登高》一诗中的景象,并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蕴含的意境答案《登高》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水滚滚东流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变迁,感受到的无尽忧伤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3.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这一愿望反映了诗人的哪种品质?答案诗人表达了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土的愿望这一愿望反映了诗人杜甫的仁爱之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请结合诗句,分析《望岳》中诗人对泰山的描绘,以及这种描绘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答案诗中对泰山的描绘,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这种描绘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感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使诗人的志向显得更加坚定和崇高
5.请以《登高》为例,探讨杜甫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忧愁的答案在《登高》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与“众鸟高飞尽”,通过对比诗人的孤独身影与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深刻表达了诗人在晚年时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