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L课时教师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涵盖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原始社会的发展、夏商周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夏商周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国家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置于特定历史时期中进行分析;发展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培育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材料进行辨别和运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夏商周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事件等,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感兴趣,愿意通过故事了解历史背景-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史料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学生偏好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图表和时间线来学习历史,有的则偏好讨论和小组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理解不够深入,可能难以把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导致分析不够深入-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如对“国家”和“文明”的定义和区别可能不够清晰-在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时,可能难以跳出教材的限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四、教学资源-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课程平台学校内网教学资源平台-信息化资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电子教材、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图-教学手段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课堂问答、思维导图制作
五、教学流程L导入新课(5分钟)详细内容通过展示一幅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在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性接着提出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在这些地区起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新课讲授(15分钟)-讲授内容一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举例分析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如何促进了稻作文化的产生-讲授内容二讲解原始社会的发展,重点介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举例通过展示仰韶文化的陶器图案,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化特征-讲授内容三阐述夏商周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举例讲述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和文化创新,如甲骨文的出现
3.实践活动(10分钟)-活动一分组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举例小组分析黄河、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中华文明的农业发展和文化形成-活动二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推测其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举例展示一组史前陶器图片,让学生推测其属于哪个文化时期,并说明理由-活动三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举例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包括夏商周的建立、重大事件、文化成就等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否决定了文明的特点?举例回答学生可能会认为黄河流域的洪水频发促使人们建立防御工程,进而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形成-讨论二原始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何影响?举例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到,原始社会的农业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尤其是稻作文化的形成-讨论三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举例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到,夏商周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形态的形成,而甲骨文的出现则代表了文字的诞生,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5.总结回顾(5分钟)内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原始社会的发展以及夏商周的历史地位总结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重申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因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等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拓展资源一《史记》中的夏商周相关篇章,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以及《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尧、舜等上古帝王的内容-拓展资源二考古学资料,如《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关于夏商周时期考古发现的重要遗址和文物介绍-拓展资源三历史文献汇编,如《二十四史》中关于夏商周的历史记载,以及《古文观止》中的相关历史散文-拓展资源四历史学术著作,如《中国通史》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论述-拓展资源五历史博物馆资源,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夏商周时期文物展览-拓展资源六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
2.拓展建议-拓展建议一鼓励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章,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对古代历史的理解-拓展建议二引导学生查阅考古学资料,通过实物证据来加深对夏商周时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认识-拓展建议三推荐学生阅读《二十四史》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古文观止》中的历史散文,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拓展建议四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学术著作,以获取更深入的历史分析和理论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拓展建议五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物和展览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增强直观感受和历史认识-拓展建议六观看历史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建议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针对夏商周时期的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特点等-拓展建议八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小说或历史学术文章,以拓展对夏商周时期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建议九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拓展学习中的发现和感悟,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交流-拓展建议十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结合教材内容和拓展资源,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七、课堂
1.课堂评价-提问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发展、夏商周历史地位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深入-实施方式随机点名提问、小组讨论后汇报、课堂抢答等-评价标准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表达能力的清晰度-观察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时,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和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困难-实施方式教师在旁听、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记录观察到的信息-评价标准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思维活跃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施方式发放测试卷、在线测试、课堂快速问答等-评价标准测试成绩、答题速度、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2.作业评价-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发现并指出作业中的错误,给出改正建议-实施方式纸质作业批改、在线作业平台批改-评价标准作业的完成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业的正确率-点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表扬优秀作业,分析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实施方式课堂集体点评、个别学生作业展示-评价标准作业的创新性、分析的深度、反思的认真程度-反馈通过作业批改和点评,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实施方式书面反馈、口头反馈、家长会反馈-评价标准学生对反馈的接受程度、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学习态度的转变
八、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阅读材料《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以及《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散文-视频资源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中关于夏商周时期的片段,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参考书籍《中国通史》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章节,《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
2.拓展要求-阅读材料学生应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章,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加深对夏商周时期历史事件的理解阅读《古文观止》中的历史散文,理解古文表达的历史观点和文学美感-视频资源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参考书籍学生可以阅读《中国通史》和《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相关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和考古学信息,提高自己的历史认识-教师指导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包括推荐阅读材料、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习反馈学生应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一份简短的拓展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拓展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应及时批改反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对疑问进行解答-拓展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拓展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见解,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拓展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拓展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主题的手抄报等,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九.板书设计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重点知识点黄河、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重点词中原、稻作文化、防洪工程
②原始社会的发展-重点知识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重点词陶器、农业、社会结构
③夏商周的历史地位与贡献-重点知识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文化创新-重点词夏、商、周、甲骨文、国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