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新闻学研究的三阶段报学研究、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
[2]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31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新闻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报学研究、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重要性*历年未曾考过}报学研究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个时期,新闻媒介主要是报纸,新闻传播手段主要是印刷这种历史条件与传播技术的状况,决定了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报纸,新闻学也就称为“报学二新闻学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这个时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传播技术不仅仅是印刷,还有电子技术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突破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程度、地域、交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从而大大扩大了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报学”亦变成了内容更为宽泛的新闻学大众传播学阶段|时间大体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电子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大众传播学兴起使新闻学发展为新闻传播学一一大众传播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二、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广义新闻学广义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理论”,它是对新闻学“学理”的阐扬;应用新闻学,即有关新闻业务活动的学问;历史新闻学,即关于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新闻事业管理学,即关于对新闻事业单位的新闻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学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规律的科学,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既合流而又相对独立我们可以将其相通之处融为一体,构成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是以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其规律的科学新闻传播学是传统新闻学的合理拓展,又与大众传播学有所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综合了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研究信息时代新闻的特色与规律新闻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同与异{重要性*****0405年均考过简述题}相同之处
1、两者有共同的生命基因一一信息;
2、两者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一一传播媒介;
3、两者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一一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有组织、现代化方式、面向社会不特定大众不同之处
1、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传播学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包括新闻传播;
2、两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闻学更重视新闻本体的研究,研究重点相对微观,传播学更重视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的研究,研究重点相对宏观;
3、新闻学研究更侧重于由于新闻实务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理论问题,专业性更强一些,传播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综合性更强一些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传播{重要性*未曾考过}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规律,而不是研究具体的新闻信息,更不是新闻事实,传播更符合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规定性第二部分新闻本体论
[1]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特点
[3]新闻价值及其构成
[4]新闻信息定义、特征、新闻信息量
一、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本源指新闻的基本来源,社会变动是新闻的本源,先有社会变动,然后才有新闻新闻的定义从“源”的角度出发,得到广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从“流”的角度出发,得到狭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
2、受众权益概念比受众需求概念更多强调传播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在传播资源的分配、获取、享用方面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3、受众权益比受众需求的要求更基本、更具有强制性受众权益的内容
1、知的权利最基本的权利
2、言的权利发表意见、开展自由讨论,言的权利不均等
3、批评监督的权利
4、传播服务保障权利强行摊派,非正常停刊减张
5、侵害补偿权利切实保障新闻受众权益,要做到
1、加快完善新闻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新闻工作者受众权益保护的自律意识
3、建立新闻受众权益的社会保障体制
4、新闻受众应增强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七部分新闻舆论导向
[1]新闻事业与新闻舆论
[2]新闻舆论导向的含义与内容
[3]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形式
一、新闻事业与新闻舆论舆论关于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事态的评价信息舆论的特征时评性、倾向性、公开性、非决策性、周期性转型期的社会舆论特征意见分散化;指向集中化;态度情绪化新闻事业和舆论
1、舆论是流动的社会意识,新闻媒介担负沟通与联系的功能,两者就像是“河流”和“沟渠”的关系,一方面传播者以各种新闻手段和舆论手段影响受众,另一方面他们也耍接受社会对他们的规范
2、新闻事业具有社会控制的中介部门的性质
3、新闻事业体现阶级舆论工具的性质,一靠反映舆论,二靠引导舆论
4、新闻事业的职责通过舆论宣传,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舆论新闻舆论即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新闻舆论的价值新闻传播活动对人们参与社会事务、伸张自我、调节对象这一特殊需要的满足构成新异价值、利益价值、认知价值影响新闻舆论价值的因素
1、新闻舆论价值的评价者一一新闻媒介(舆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增值者)
2、新闻舆论价值的体现者一一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的价值决定舆论的价值)
3、新闻舆论价值的尺度一一评价标准新闻舆论价值的特点
1、舆论形态的多样性主要有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群众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协商对话等;
2、组织性指新闻媒介根据现实需要,按照自己的方针,有意识地制造某种舆论,以把群众的舆论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方向上来;
3、权威性舆论领袖新闻舆论的社会舆论作用
1、正确舆论的放大器
2、分散舆论的整合纽带
3、消极舆论的净化武器
4、错误舆论的审判法庭
二、新闻舆论导向的含义与内容含义由特定的评价标准决定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确立舆论导向的原因
1、整合意见的需要(分散的、个别的一一集中的、系统的一一洪流一一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2、提高舆论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的需要
3、进行社会调节的需要(解除疑惑,扫除思想障碍,进行行为调适的手段)
4、维持社会规范的需要(自由是有限制的,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舆论导向的方式
1、先导利用首因效应,抢先一步以正确的舆论影响力,使社会舆论一开始就走上正确轨道
2、制导政党和政府公开支持或通过舆论工具扶持某种意见,使之处于强势地位,有利决策的推行
3、疏导合理控制舆论强度,必要时要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实行舆论分流,避免引起狂热
三、新闻舆论的导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注意区别新闻舆论监督)
1、党性原则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必须按照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来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2、正面宣传为主原则要求新闻媒介对群众中产生的舆论,必须进行慎重的鉴别与筛选,对积极有利的舆论予以推动扶持和放大;对消极有害的舆论要加以限制、转化和阻止,对可能暂时带来副作用的舆论应有所选择,有所控制,并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新的合理舆论的形成
3、有效性原则必须面向群众,深入群众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形式
1、正面启导直接发表意见,以阐明直接的立场、态度和主张
2、典型启导通过典型报道影响社会舆论,典型报道要适时、适量、适度
3、参与式启导让新闻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现身说法,以影响社会舆论,如问题讨论、对话交流
4、开放式启导增加新闻报道的透明度,让新闻受众具体感受某一社会变动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如现场报道、进行式连续报道
5、警示式启导新闻媒介对消极的思想、行为进行曝光,予以批评,进行舆论监督,从而从反面或侧面引导社会舆论,要把握好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当前,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存在的不足炒作化、散漫化、表面化、片面化处理热点问题
1、一开始就要树立坚定正确、旗帜鲜明的舆论导向,将人们的认识一开始就纳入正确的轨道(镇热)
2、要使人们的热情得到合理的宣泄和释放,以便通过散热达到解热的目的
3、要正确区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对待一一降热和驱热
4、要使受众形成健康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成为积极的社会力量第八部分新闻自由论
[1]“新闻自由”的由来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4]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5]新闻自律
一、“新闻自由”的由来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英文同为Freedom ofpress,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具体讲,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播自由、报道自由、收受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传播自由,发表评论的自由以及开展批评的自由社会责任论对新闻自由理论的修正社会责任论以强调新闻自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为特征它立足于承认新闻自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又坚持新闻自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原则,强调自由基于限制,权利来自义务
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版自由摆脱不了对金钱的依附,它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权,集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的自由观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
1、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的,属于私人所有
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全面控制
3、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资产阶级所宣传的“绝对自由”无产阶级对于新闻自由的不同理解
1、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观认为,新闻自由是建立在剥夺敌对阶级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阶级从来就讳言这一点
2、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而不是无政府的自由,而资产阶级历来鼓吹其新闻自由是完全的自由
四、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国新闻自由的现状
1、我国法律赋予我国公民以新闻自由的权利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我们有新闻自由1)指导思想的调整;2)报道内容的拓展;3)事业结构的变化;4)报道形式的改进5)管理体制的创新;6)新闻业产业化趋势的加剧;7)新闻自律的加强(-)我国新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强调新闻自由的阶级性
2、我国新闻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第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第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3、我国的新闻自由要符合中国国情
4、强调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趋势在中国,新闻业不可能也不允许自由化,新闻自由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可能也不允许改变表现:第一,我国新闻体制的总体特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多大改变A党管新闻的体制不变;B新闻业的国家所有制不变C它的主要职能是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不变第二,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木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基本方针“三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上述两点前提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发展方向
1、我国的新闻业作为一个产业将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尤其是报业集团的出现,这种被承认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大强化新闻单位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将加强;
2、党和政府将逐步减少对新闻业务活动的直接干预,新闻舆论监督将更为广泛和深入;
3、市场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内被引入新闻业发展机制,推动新闻业竞争;
4、新闻法制建设将加快,新闻自律将进一步强化;
5、我国新闻界与世界新闻界的联系与合作将会加强
五、新闻自律所谓新闻自律,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新闻自律包含两个方面新闻业务人员个人的道德自律;新闻媒介机构的行业自律第九部分新闻舆论监督论
[1]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2J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对象
[3]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4]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利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共性
1、鲜明、具体的指向性;
2、制约力量和非强制性;
3、一定程度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利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n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的舆论监督区别于其他舆论监督形式极强的公开性;广泛性;集中性(往往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集中报道、批评);时效性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对象和范围(-)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新闻舆论监督要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促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总体上说,一切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权利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具体来说,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有
1、公共权利指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一般来说,监督层次越高,影响越大,社会效应越显著;
2、权力关系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它是权力运行的方式之一,突出表现为社会资源的控制、分配新闻舆论监督一是要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制约不当权力关系,批判非制度因素对正当权力关系的影响,二是要促进行政立法、党政分开,规范权力关系;
3、公众人物指那些被公众所熟知、对社会事务有着频繁参与行为的人物;
4、社会思潮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对社会价值取向产生直接影响新闻舆论监督要担起纠错纠偏、及时引导的重任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广,目前我国要抓住两点,着力进行反腐败工作
1、揭露重要的腐败案件,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抑制和消除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以权谋私、以职谋私、权钱交易的权力腐败现象
2、监视经济运行中的异常现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成员利益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党性原则(基本原则)要求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做党和人民的喉舌,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反对自由化的错误思想;
2、真实原则(根本原则)做到真实,要事实的真实,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本质真实;
3、正面为主原则(基本方针)就是要求新闻宣传的质与量上都要着重报道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先进人物和事件,反映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行为,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主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促进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人民群众鼓劲,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附批评报道1)必须持慎重态度,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2)必须是积极的、富有健身性的和实事求是的;3)要注意方法和时机,注意内外有别,坚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4)要强调社会效果;5)对“量”的把握要适度,不可太多、太宽,并尽可能地将批评报道与正面报道有机结合起来
4、平等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监督的流程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平等;2)在监督的层次上,高层权力与低层权力平等地接受舆论监督;3)在评判标准上,被监督者和监督者平等地接受事实检验
5、依法原则1)新闻舆论监督不能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2)新闻舆论监督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宣传反动言论,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新闻舆论监督不能自行其是、轻下结论、代替法律裁决;4)新闻舆论监督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谋求私利附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的舆论监督的特点)意识形态性;舆情性;公开性;广泛性;非强制性知晓权|指民众享有向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又叫“知情权”、“了解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特点1)舆论监督的目的在深化;2)舆论监督的重点在扩大;3)舆论监督的领域在增广;4)舆论监督的规则在加强;5)舆论监督的力度在强化
四、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
1、在新闻媒介上进行公开批评a在法律许可范围内;b客观公正、实事求是;c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要越俎代庖;d要有倾向性,不是情绪宣泄
2、受众来信内容大致分三类a反映社会矛盾、社会问题;b提出对政府工作的建议;c表到自己的愿望、要求
3、内参内参属于“国家秘密”,阅读的人就是关键性的领导,受众面小,可避免造成社会波动第十部分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论
[1]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其特征
[2]媒介产业化的动因
[3]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内容及其控制方式
一、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其特征社会控制卜即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约束的全部过程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它在新闻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指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对新闻事业、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牵制和约束特征
1、就其本质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目的性a阶级性表现在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b目的性是指这种社会控制往往只有一个直接目的尽量将传播内容控制在本社会主导控制力量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2、就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互动性媒介与社会形成双向施控机制正向控制、反馈控制正向控制|是施控者直接向受控者(新闻媒介)发布指令,即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权能信息,调节和制约受控者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一般由社会权能机关实施反馈控制|指受控者(受众及其他社会系统)通过反馈信息对施控者(新闻传播媒介)施加影响,进行控制
3、就其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而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趋向性-积极控制预防性控制按其作用的目的划分消极控制惩罚性控制.硬控制不变性,强制性按其作用的方式划分软控制可变性,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宏观控制全局的、历史的、政治的按其作用的范围划分微观控制根据宏观控制所确定的原则对具体新闻传播活动按其作用的效果划分J一致性控制[矛盾性控制
三、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内容及其控制方式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因素
1、权能控制因素指社会权能机关向新闻媒介发布指令,即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权能信息,以调节和制约新闻媒介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目前,我国权能部门建立的社会控制制度1)新闻通气会制度;2)新闻审读审听审视制度;3)有偿新闻检举制度;4)新闻总结汇报制度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内容
1、对新闻传播系统的组织结构的控制具体内容媒介的数量控制、媒介传播系统规模的控制、新闻单位内部组织体系的控制
2、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3、对新闻传播时间和范围的控制
4、对传播者的控制
5、对传播效果的控制增强或减弱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
1、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
2、法律手段明确性、稳定性、强制性、权威性
3、经济手段内容明确、具体
4、文化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深层次、久远的控制手段附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效果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新闻传播系统的优化组合及其社会大系统协调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的新变化1)关于经济控制因素的新变化2)关于权能控制因素的新变化放权;让利;管好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新闻传播权能控制效果1)权能控制是指社会权能机关向新闻媒介发布指令,即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权能信息,以调节和制约新闻媒介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2)新闻传播权能控制要依据这个标准既要有利于新闻传播系统的优化组合,又要与社会关系大系统协调一致发展3)依据此标准,我国的权能控制是一种良性控制,表现在放权;让利;管好4)但是,我国的新闻传播权能控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在于管理部门过多;政策多变;管理不够等新闻传播社会控制效果的优化1)转换观念,统一步伐2)优化新闻业结构体系,完成新闻媒体的第二次分工3)优化内部机制,增强自身活力第十一部分新闻媒介产业论[1]媒介产业的含义[2]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组合模式[3]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管理模式
一、媒介产业的含义(附通过大众传播工具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实体的结合)媒介同时拥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功能,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在经济上,可以依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追求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媒介产业具有三个层次
1、新闻产品的属性原因a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是劳动产品;b新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它具有交换价值;c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满足人们各种高层次需求)
2、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a媒介的基本职能是生产和传递信息;b从产品角度看,传媒业所从事的生产都是信息产品的生产;c从生产过程来分析,媒介产业同一般信息产业一样,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是信息,所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都是信息技术产业部门提供的高技术产品
3、媒介产业市场a受众市场由媒介和受众构成;I内涵b广告市场由媒介和广告客户构成;jc一般消费市场一一>外延
二、媒介产业化的动因新闻媒介具有信息组织、利益组织、控制对象三重根本属性信息属性的发展,利益属性的扩张和控制属性的弱化,就是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
1、强化利益趋向和弱化控制趋向是媒介产业发展发生的根本动因
2、信息行为的发展和利益行为的发展构成了媒介产业发展的两大发展线索
3、经济体制转型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三、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组合模式新闻媒介依靠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满足受众多方位信息需求并吸纳广告客户使自身得意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新闻媒介能动的作用于外部环境的三个变量产品、媒体发行和广告
1、产品媒介主业优先发展规律以报纸为例寻求好的市场定位是办好报纸的前提,是占据报业市场有利地位,确定稳定读者群的关键因素在定位中,产品差异战略是报纸在竞争中取胜的基本策略,也是报纸进入市场定位的首要原则附市场定位是指树立报纸在目标市场中的形象,使报纸具有一定的特色,适应一定受众的需要和偏好,并与竞争者的产品有所区别
2、主业经济即围绕办报开展的经营活动,包括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咨询等发展主业经济是媒介扩大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是报社提高经济效益的主战场
3、非主业经济是相对于主业经济的一个概念,指同办报没有直接关系的跨行业的经营活动,也有人把它叫做报纸的“另业”
4、主业、主业经济和非主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三者在媒介经济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将当今世界上的媒介经济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混合型的(美国),一是主导型(新加坡)三者关系a主业是主业经济和非主业经济的基础主业应是媒体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b主业和主业经济在媒体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主业经济的几种存在方式紧紧围绕主业展开,以其为“原料”、载体和服务对象,同时,大力发展主业经济又是保证主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存在不可否认的内属性互动关系;c主业经济和非主业经济是构成媒介经济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后者的依托和建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拓展,是实现资本运营,媒体扩张的必要手段,但不能离开报业全面开拓经营领域;d在媒体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忽略主业的倾向,专事经营,忽视主业与主业经济的互动关系,形成报业市场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脱离媒体实际、盲目发展非主业经济的倾向(以上是从媒介对外部环境的能动作用中分析了媒介的市场行为)媒介内向的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是经营管理的另一个要素a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b以物质利益原则和精神满足原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人员激励机制C重视媒体的形象管理确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能够形成媒体和公众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好感,给媒介发展早就很好的环境良好的媒体形象有利于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媒体经营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主业、主业经济和非主业经济的关系,并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一般说来,媒体的产业结构要采取主业一一主业经济一一非主业经济逐层递进发展的模式媒介组合模式”跨媒体组合r垂直衍生组合按照组合要素的性质J按照组合的方式Y一同类媒体内部的组合〔横向联合组合垂直衍生模式指媒体组合中各要素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在主媒体的基础上衍生其他子媒体或实体的组合模式分为媒体内部的垂直衍生模式和媒介市场的垂直衍生媒体内部的垂直衍生主报创办子报或子刊媒介市场的垂直衍生产供销一条龙横向联合模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联合起来形成规模的组合模式(如文汇新民联合办报)
四、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管理模式一一政经综合模式在经营模式上是主导型主业、主业经济始终是媒体经营的主干,同时兼顾一些非报业的产业我国报纸自身的特殊性a报纸属性中的非商品属性宣传品功能;b报纸输出功能中的非商品因素宣传功能社会主义媒体的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着两个基本规律第一,经济效益从属性规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第二,经营管理有限性规律我国媒体经营管理的理性模式应是在政治纬度和经济纬度建构的立体空间中获得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建立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集团化、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化代匚w新闻的“源”与“流”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新闻本质,把握新闻和新闻传播的规律
二、新闻的特点真实性、事件性、新鲜性和广泛关注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注a从新闻真实的实现来看,新闻真实性具有过程性的特征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一致,不可能一步到位,新闻真实是在不断消除两者差异的过程中实现的;b新闻真实的基本标尺是对社会变动的再现,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过程性和多样性,新闻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2、事件性事件不等于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是反映社会变动,变动才能出新闻;
3、新鲜性时间上的新,有别于历史纪实;内容上的新,有别于事物常态
4、广泛关注性即新闻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关注的规定性它不等于公开性,应是那些公众“应知、未知而欲知”的事件附新闻的本源社会变动所谓社会变动,就是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变动为新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变动及人的社会性是新闻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因所有新闻都是社会变动的反映,先有社会变动,再有新闻
三、新闻价值及其构成{重要性*****}
1、从价值及其实现主体来看,包括事实、传者和受传者三个方面,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事实、传者、受传者三个新闻价值主体的过程关系中,事实是基础,受传者是主导,传者是中介
2、从新闻价值实现流程来看,新闻价值又由新闻事实价值和新闻传播价值两部分构成“新闻事实价值]新鲜性(必不可少)重要性显著性新闻价值I1接近性趣味性|[传播者的选择价值「关注程度—新闻传播价值[受众效果价值(最重要地位)J〔最终的社会效果”新闻价值标准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以受传者的价值观为导向来传播附传播者选择新闻的标准「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一非新闻价值标准媒介组织的差异社会压力组织的影响新闻价值是相对的(重要性****
04、06年考过简述)1)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对于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取舍也会很不相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不相同2)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性质、市场定位、宣传重点a媒体的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媒体和资本主义媒体/党报和非党报/部门报纸与社会团体报纸等)b媒体市场定位不同(受众定位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一样)c媒体宣传重点不同3)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
四、新闻信息定义、特征、新闻信息量定义{重要性*****07年考过名词解释}所谓新闻信息,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描述新闻信息包括事实信息、意见信息和情感信息本质新闻信息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社会新信息,它具有意识形态性特征{重要性***未考过}新闻信息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新鲜性、公开性和层次性
1、新鲜性包括内容上的新颖和时间上的及时
2、公开性新闻信息可以公开传播;新闻信息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信息
3、层次性1)表层信息通过信息符号直观表达;2)中层信息新闻具体内容;3)深层信息提高新闻信息的新鲜性增大新闻信息量的途径{重要性*未考过}第一,扩大信息量的外延扩充信道(具体指报刊的刊期、总的数量、版面、色彩、频道数量)第二,增加信息量的内涵a单位时空内增加信息量;b提高信息层次与质量;c提高新闻信息的新鲜度信息量的适度问题P45{重要性*****04年考过分析题}(此考点要结合起“第三章的新闻传播的原则中的适量性原则”一起复习)
1、信息“量”的大小,要考虑“质”的不同(展开不同质的新闻信息,其量的要求不一样,既反映事物整体面貌,又要受传播意图和受众需求影响,我国正面宣传为主,不能用大量篇幅揭露社会阴暗面、法制新闻犯罪细节,树立“质”“量”联系的观点,杜绝垃圾信息,减少信息污染)
2、信息量的大小,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30-700);
3、信息量的多少还要考虑受传者的接受能力(儿童、老人)第三部分新闻传播论
[1]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新闻传播要素
[2]新闻传播的原则社会公益原则、集团利益原则、时效性原则、受众最大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
[3]新闻传播的功能基本功能、直动功能和连动功能
[4]新闻传播的效果分类、影响效果的变量
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新闻传播要素r
1、核心要素拉斯韦尔《社会中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新闻传播媒介、新闻受传者、新闻传播效果)/信源中农-韦弗模式p
512、次级要素I谋略与技巧舆论领袖I参与者包括守门人和中介人〉新闻传播过程编码和译码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J把关人(守门人)要素【反馈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德弗勒发展了中农-韦弗模式)价值因素
3、边际要素(干扰要素):X环境规范如职业道德、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舆论领袖P53又称意见领袖,他们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对事态的发展比较关心,能向周围的人提供信息、并作相应的解释新闻信息一般由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少数的意见领袖,再由他们传播给大众,二级传播模式是大众传播学的经典模式,拉扎斯菲尔德20世纪40年代提出新闻传播价值与新闻价值P55新闻传播价值不完全等于新闻价值,前者是从动态的过程进行考量,后者从静态考察内容方面进行把握;前者侧重传受之间欲求与满足的关系,后者侧重新闻信息本身所包含的素质指标一般情况下,一项新闻传播活动使传者实现目的和使受众满足需求的程度越高,其价值越大,反之价值越小
二、新闻传播的原则P
581、社会公益原则{重要性*未曾考过}指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都要以有益于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原则,要负责阐明社会美德与目标,要将社会利益与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单纯以赢利为终极目标新闻传播塑造社会精神不合理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存在
2、集团利益原则{重要性**未曾考过}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3、时效性原则(重要性*****
03、04年均考过概念题)时效性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时新性指新闻报道要尽量缩短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时宜性指新闻报道在快的前提下,也要掌握火候,该压的时候要压一压,以在最适宜的时候传播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4、受众最大化原则{重要性***未曾考过}既指接受新闻的受众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也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尽可能最大
5、针对性原则{重要性*****07年考过简答}针对受众的特点和需要,传播新闻信息;针对性原则与受众最大化原则互为表里正因为受众数量多,异质程度高,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传播;针对性原则的实施可以帮助实现受众最大化针对性原则,传播者有针对性的新闻一一>传播内容[针对性地传播新闻一一>传播技巧依据
(1)受众个性异质和需要多元
(2)传播者意图多层次
(3)传播生态环境相异
6、适量性原则{重要性*****}
(1)信息量的不足扩充信道、增加有效信息密度
(2)信息过剩(05年考过概念题)受众选择;同质信息过剩;单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倾泻,易使受众疲劳而降低传播效果
三、新闻传播的功能(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p51基本功能告知新闻信息(具有客观性、公开性、及时性的特征);新闻传播与其他形式的传播相比具有的优势
1、时空上具有明显强势;
2、在权威性与可信度上具有明显优势;
3、在可受性与可塑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告知信息后,直接对受众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政治宣传功能[凸现公开地进行政治宣传[隐现将政治宣传隐藏在新闻信息后经济促进功能直动功能J社会组合功能组织、协调沟通、监督j文化娱乐功能(结构的新闻传播)报道有关文化娱乐作品及活动的作息(区别大众传播的文化娱乐功能)非文化娱乐新闻中也有刺激、娱乐、审美的因素「新闻传播若控制不当,很容易造成舆论一律,剥夺人们的自由思想和表达的权利;(负面功能J受众主动精神会受到抑制,并缺乏行动能力,即“麻醉性”负功能;I环境监视对现实社会体制和文化存在潜在危险;JW低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1]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连动功能(社会化功能)指新闻传播在告知新闻受众某种信息后,对受众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的连锁影响,是一种隐性功能同传播的社会教育功能“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传播新闻文化、提供“社会模特”<培养社会角色J传递社会遗产特征较准确;范围广;数量多;系统性强附新闻传播与行为宣传P73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总目标相同,都是为所从属的阶级或政治集团服务联系q
2.、都要传播某种新闻信息
3、两者的形式可以相互结合
1、特征不同:[新闻传播重视时新性,不可重复区别J1新闻宣传重视时宜性,可反复传播|
2、价值观不同前者着眼于“客方”,受众喜欢;后者着眼于“我方”,对我有利、
3、定义不同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信息;宣传是观念、主张
四、新闻传播的效果分类、影响效果的变量定义所谓新闻传播效果就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在受众和社会中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因判断标准的不同而不同相对效果论I是我们队新闻传播效果的基本观点相对性表现在新闻传播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值,而是相对的、分层的、发展变化的“
1、判断标准是相对的传者控制,传者心目中的效果I
2.传者和受众是分层次的传者目的不同,受众需求不同I
3、从时间上衡量相对性J、传播表现形式是相对的新闻传播者关注显性效果,从社会角度注重隐性新闻传播效果分类依据新闻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J显性效果直接的、可感的、连动的反应往往可能引起社会再传播,产生连动效应[隐性效果间接的、潜在的传播效果(知识积累、潜移默化),间接性、隐含性、递增性,正效果社会反应与传者预期目标一致负效果社会反反应与传者预期目标相反(重要表现逆反效果)依据受传者思想行为与受传者意图之间的关系J r传递虚假信息逆反效果的情况J过多重复旧有观念、超过受众心理满足程度传递的信息和受众固有观念相抵触i1特定的舆论干扰“受众认为传播内容不真实无效果,产生原因《传播内容没有价值倾向和意义j专播方式不符合受众需要,写得太差新闻传播效果变量分析{重要性****06年考概念题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新闻传播效果变量即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新闻传播效果如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传播者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新闻传播效果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最本质因素
(1)传播者传播者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体因素a新闻事业的主办者体制、政策、权威性]b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媒介总编、台长、普通采编J关系如何,影响传播效果c新闻媒介的经营者广告、发行人员
(2)受传者a受传者的需要不同,传播效果不同b受传者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不同,传播效果不同c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d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程度
(3)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最本质因素传播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新闻传播价值标准
(4)传播媒介a不同的媒介特性不同,就不同的传播内容来说,其效果有异b信道质量不可忽视
(5)社会环境a政治环境影响最大,因为新闻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一一>相对开放、民主政治其效果好;b经济环境与人民的实际经济水平相适应;c社会文化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第四部分新闻事业论
[1]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特征
[2]新闻事业的媒介系统演变及影响
[3]新闻事业的体制定义、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变革轨迹、当今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特定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新闻事业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它由三个系统构成新闻媒介系统、新闻监督系统、新闻传播活动系统新闻事业的性质1)阶级性、党性、党派性任何阶级社会的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现代新闻事业的主持者的阶级性规定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阶级性的表现有强弱之分,由主持者的阶级觉悟高低和新闻媒介的类型决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还有隐显之分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2)社会性它的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传播内容具有社会性;从业人员的活动方式具有社会性3)工具性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公众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工具;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导向;充当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行社会制衡的“中介”,成为“耳目喉舌”,这是新闻事业工具性的实质新闻事业的特征1)在空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2)在时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共时”联系;3)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1)我国新闻事业具有共产党领导下,以党报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样式、多种类型的社会主义新闻的结构体系;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3)拥有世界最广泛的受众、作者和编者,是中国新闻媒介的优势;4)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长期任务;5)依靠群众,实行专业新闻者和非专业新闻者相结合;6)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形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文风;7)开放的,善于接受一切有益经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体现
二、新闻事业的媒介系统演变及影响
1、印刷包装的出现及特征戈公振报纸的四个特点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一般性报纸出现产生的影响拓宽了报道面;面向社会大众,成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出版周期缩短传统三大媒介中,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特点易于保存,便于反复阅读、选择性阅读,长于分析,有较大想象空间;缺点在于对阅读者的文化水平有要求,受众面相对较窄,生动形象及时新性也相对较弱
2、从无线电到广播影响1)大范围联合,快速地采集新闻成为可能,并催生了通讯社的产生;2)写作中出现了经典的“倒金字塔式”写作方法;3)广播更大范围地接近公众,它只要求人们具有听的能力;4)商业广告在广播时代大行其道;5)对报纸的时效观念,采写、编辑手段产生冲击,并第一场形成两大媒介竞争态势;6)新闻商业性垄断开始形成广播与报纸相比的特征将人类的听觉首次带到了大众传播中;覆盖面广;速度快
3、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征基本特点1)将视觉、听觉结合在一起,是人类较为理想的传播媒介;2)传播全球化;3)传播速度快;4)稍纵即逝,选择性差,难以保存传统电视的弱点
4、多媒体网络技术队新闻事业的影响1)变单向传播为交互传播个人与个人交互,个人与媒介组织交互2)个性化,变“点一一面”传播为“点一一点”传播3)接受信息更为便利4)多媒体网络传播产生了新的采编方式编辑、记者分散
三、新闻事业的体制定义、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变革轨迹、当今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特点新闻事业体制:往往简称新闻体制它是国家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它包括新闻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内部机构、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等等新闻事业体制的涵盖面广,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变革的历史轨迹
1、党报体制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办报之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原因受国际共产主义党报体制的影响;学习了前苏联的党报模式;中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新闻专制体制阶段“文革”期间专制表现否定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肆意挥舞新闻媒介这一“阶级斗争攻击”;破坏新闻单位原有的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实行人治;新闻事业规模大幅度萎缩
3、新闻体制转型时期1978—至今1978-1986解放思想阶段“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7至今变革阶段事业型——>产业型〜公益型一一>经营型(单个型一一>集团型”以党委机关报为主体,多种机关报并存党报体制发生的变化<报纸运作方式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报业集团化趋势「创办新报n1联合办报(不会改变所有制形式义:[兼并严格的审批手续,符合一定条件;地区性;以党委机关报为龙头组建当今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的特点1)新闻事业的结构特点条块分离「条条「新闻媒介系统的报纸一一>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广播电视一一>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管理j i通讯社一一>国家通讯机关和各地分支机构组成块块“区位体系”中央、省、市、自治区……新闻传播体系2)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3)党管新闻包括方向管理、干部管理、业务管理、结构管理“政治领导最重要为政治服务、政治家办报、电台、电视台组织领导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上一级党委任命I业务管理新闻通气会,审读、审听、审视制度一结构管理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控制和调配媒介的结构和总量、机构、布局规划等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当党和人民喉舌5)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附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目标1)完善新闻事业生产资料公有制2)优化党报的结构和功能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媒介自身活动第五部分新闻记者论[1]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2]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3]新闻记者的素质、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义新闻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社会角色所作的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理由
1、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产生源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
2、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
3、信息传播的好坏,是对新闻记者进行社会角色评价的主要依据两种不同的角色观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的角色观“无冕之王”一一西方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观
二、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总的来说,就是在一切与社会公众有关的问题上,准确、真实、客观地为公众提供多种新闻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从中受益,具体有
1、报道事实与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2、提供知识,教育人民
3、介绍和阐明社会目标和社会美德,描绘典型社会图景
4、开展社会批评,进行舆论监督一方面记者本身要出于公心,批评本身要实事求是,从社会公益出发;一方面面对压力要无私无畏,要敢于开展批评附报刊的社会责任论
1、强调新闻自由是负有社会责任的权利,要求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控制者在报道事实和意见时,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而不致以把个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
2、政府要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政权的干预;
3、新闻事业不能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益原则);
4、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三、新闻记者的素质新闻记者的素质新闻记者特有的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现代新闻记者应具有哲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眼光、社会学家的活动能力、作家的写作本领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1、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2、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4、健全高尚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的业务素质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活动能力;运用现代传播工具的能力;外语能力特殊的专业品格热爱生活,参与生活;随机应变的思维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第六部分新闻受众论
[1]受众含义及地位
[2]有关受众的基本理论
[3]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
[4]受众权益内涵及受众权益保护
一、受众含义及地位含义新闻受众指接受新闻信息的人,因接触媒介的不同而通常被称为读者、听众、观众受众的特征
1、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地理上分布广泛,在社会各个阶层分布广泛;
2、具有不特定性,异质性强受众行为的自由度相当高,流动性较强;
3、受传者和传者分离,受众具有隐蔽性;
4、新闻受众具有求真、求新、求近的心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1、从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看1)受众既是新闻传播信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闻传播的信宿;2)新闻受众是具体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从新闻事业发展角度来看1)新闻受众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者;2)新闻受众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受众对传播内容接受或拒绝,参与程度);
3、受众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4)新闻受众以“经济人”身份成为新闻事业的“经济驱动轴”,新闻受众是新闻业的市场所在,具体表现为新闻受众金钱和时间的投向
二、有关受众的基本理论
1、枪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媒介作用是万能的,受众是乌合之众,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互相之间很少交换经验每个个体直接和媒介发生关系,深受媒介影响
2、受众个性差异论20c40s德弗勒受众和媒介直接对接,还存在“缓冲体”,这个“缓冲体”就是个性差异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受众受预存立场的影响,只注意和他们原有爱好、倾向相一致的新闻,并赋予自己的解释个性差异论扩充开来就是社会范畴论,在社会体系中,受众由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相同,对新闻信息一般会有大致相同的反应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50、60s拉扎斯菲尔德受众都有直接的生活圈子,属于各种社会团体、团体关系规范对受众选择信息、接受、反应造成影响意见相同则强化,相反则群起抵制,削弱媒体力量
4、固执的受传者理论20c60s鲍尔与枪弹论相反受众能排斥枪弹,或是抵抗它们,或是对之另作解释,或是把它们用作直接的目的
5、受众使用满足理论20c70s受众获取信息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每个人都知道使用什么媒介去满足直接的何种需要20c80s,新的使用满足模式开始强调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区分,开始强调受众使用动机与媒介使用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还注意到,除受众使用媒介后获得满足这一“主观效果”之外,还有社会层面的“客观效果”
三、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需要借助媒介发表意见对新闻媒介的需求新闻媒介是受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领域”,现代新闻媒介已成为社会公众的日常必需品,人们对媒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供给重要事物的消息及意见的需求I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需求“物质功利需求]扩大社会接触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I[文化教育的需求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I1娱乐的需求J青神情感需求{做伴的需求一好奇心的需求受众心理指新闻受众的接收心理,概括起来有
1、求真心理
2、求新心理.时间上、内容上和表现手法上的“新”
3、求近心理对与自身状态比较接近的新闻表现一种“认同”倾向一一产生“共鸣”
4、易得心理受众希望便捷获取信息附为什么说受众需求和受众心理满足已成为当今中国新闻第二轮改革的突破?
1、中国当代新闻已基本实现了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移,其转变以新闻实践的变革为先导;
2、中国新闻第二轮改革,即强调以受众为中心,这是新闻传播规律内在的要求,也是新闻传播逐步迈向市场的结果事实上,中国的新闻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以受众为核心引入媒介营销理念;
3、受众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
4、受众需求与心理发生变化
四、受众权益内涵及受众权益保护附受众需求与受众权益
1、受众需求强调的是受众对传媒服务所持有的正面要求;而受众权益不但意味着受众对传播资源有所需求,而且强调这种需求不得被传播者、传播媒介或其他组织、个人非法剥夺和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