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科书书名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03月教学目标
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苏轼以及悼亡词相关的文化常识;
2.通过涵泳吟诵,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3.围绕核心词句,理解诗歌中整体情感脉络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通过涵泳吟诵,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之美;教学难点围绕核心词句,理解诗歌中整体情感脉络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梦前思量思考探究1“十年”之间,苏轼经历了什么?思考探究2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思考探究3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呢?一个“纵使”包含着作者的无尽想象,想象着与妻子相逢的情境,但是岁月的烟尘、情感的风尘,让“我”变的面目全非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尘满面”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和仕途的坎坷,“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学习任务二】梦中相遇思考探究4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入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学习任务三】梦醒悲凉涵泳品味诗歌结尾的悲凉之美“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指孤坟“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作者再次回到现实,面对现实的孤独,不免痛彻心扉【学习任务四】手法小结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优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⑶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
三、
四、
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