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摩擦力(教学设计)
3.6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L课时教师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3.6摩擦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等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测量工具及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掌握了力的概念、测量工具及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了解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止匕外,学生对影响物体滑动的因素也有初步的认识
2.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热情,喜欢通过实验活动来验证理论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倾向于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
3.学生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摩擦力大小时可能遇到困难,尤其是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摩擦力的作用时止匕外,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如何准确测量和记录数据感到挑战
四、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摩擦力演示装置、滑动摩擦力测量仪、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样本、弹簧测力计
2.软件资源教学PPT、摩擦力相关动画视频、课程学习软件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课堂互动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试题库、虚拟实验室
5.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如汽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5分钟)
(1)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实践活动(15分钟)
(1)实验一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接触面(光滑和粗糙)下的摩擦力,观察并记录数据
(2)实验二让学生用摩擦力演示装置感受摩擦力的大小,观察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3)实验三让学生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举例回答,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人前进,自行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自行车前进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回答,如增大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可以通过减小压力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者使用滚动代替滑动
5.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同时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本节课用时45分钟,重难点在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活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阅读材料提供有关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如汽车刹车系统、鞋底设计等-视频资料收集摩擦力相关实验的视频,如不同材质之间的摩擦力比较、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等-科普书籍推荐有关力学的科普书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摩擦力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或运动器材店,观察摩擦力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研究摩擦力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例如自行车骑行、滑雪等运动中如何利用摩擦力-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摩擦力实验,如比较不同材质的毛巾对玻璃杯的摩擦力,观察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摩擦力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花纹设计、自行车的刹车系统等-创意设计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利用摩擦力原理的小发明,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摩擦力玩具或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课堂分享定期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拓展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知识点逻辑关系-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首先,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即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其次,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即物体之间的接触、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再次,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加深理解-最后,探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②词句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词汇如“摩擦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等需要明确界定和解释-教师应使用清晰的语句来阐述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例如“摩擦力是由接触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相互咬合产生的阻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需使用精确的指导语,如“请将物体放在摩擦力测量仪上,逐渐增加压力,并记录摩擦力的变化”
③教学环节逻辑关系-教学流程的设计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应用的逻辑顺序-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新课讲授环节系统地介绍摩擦力的基础知识-实践活动环节通过实验加深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总结回顾环节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
八、课堂
1.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通过提问、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能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评估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发现理解上的误区或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在理解摩擦力概念、公式应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学习效果-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应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作业评价反映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