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以《灯笼》例谈初中语文抒情类散文阅读教学对于散文的概念划分,各有说辞,我们对散文的普遍认识是“形散神聚尽管也有少数研究人员对“形散神聚”这一说法存异议,但他们也不曾完全否定“形散神聚对散文行文特征概括的合理性因此我想,从“形散神聚”这一对散文的普遍认知出发,或许能梳理出一条贯穿散文教学的主线散文的散’究竟散在哪里?从行文层面看,也就是从“形”的层面来看,散文表面上的连贯性较差它讲多件事的时候比一件事多,多件事虽有主题上的一致性,却始终不如一件事连贯;它夹叙夹议的时候比先叙后议的时候多,即使是叙述一件事,也会不停插入议论抒情,这自然也打破了文章直观层面的连贯……如此说来,散文和一篇杂乱无章的文章又有何分别呢?多亏有“神聚”这一点来做保障真正的散文,好的散文,都能做到前文所说的“形散神聚”什么是“神”?我想,可以理解为“精神”,文章的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主旨结合前文对形散的分析来看,不管写几件事,它们都应围绕同一个主旨进行;不管夹叙夹议到何种程度,它们也都应围绕同一主旨展开这就好像一棵树,不管有多少枝撷,枝梗间如何交错,它们都应沿着主干生长,最终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对于散文阅读教学,我们则可以围绕“形散理事”“神聚拢情”的原则,来对散文阅读进行剖析解读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灯笼》为例,为大家在散文阅读教学上提供参考《灯笼》是作家吴伯萧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散文教学,本身所具备的抒情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读才是解锁散文情感的密码对于《灯笼》一课,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读串全程,四读板块来设置教学流程、布置教学即读文理事、读段析情、读句明志、融情诵读,以读引,用读结以太平丰年的彩灯和乱世危国的孤灯对比导入课文,以国家安危影响着千家万户入课,正好契合本文的主旨中心这里面还涉及到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的课例范畴,以学生为主体,上次文章讲述过自读课文的教学,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遵循初读感知的原则,我将其设置为“读文理事在这个环节采取回顾旧知《社戏》中的方法,找线索,(线索可以分为人线、物线、事线、情线、理线五线类型)就这篇文章而言,初读课文后,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一条明线索是“物线”即“灯笼找准线索,依照线索就能将与灯笼有关的事件给理出来,很好的完成第一板块找读文理事利用线索牵出“形散”之事,厘清所写之事,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了依托对象细读悟情部分,着重对段落事件情感的感悟归纳散文“形散”的特点,决定了事件的多重性,但是情感始终是散文内在“神聚”的核心之所在这个环节,我采取开放式课堂模式,以选取自己喜欢的灯笼故事,先读后品,以品带读让学生品出灯笼中的韵味,读出灯笼中的情感有了这份情感梳理,学生对于吴伯箫写灯笼的这种情感依托脉络就渐渐清晰起来了读句明志环节,我着重抓重点句的理解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和太阳相比,作者为何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2.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那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3.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4.“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壮,,出现了两次,前者是什么“壮”,后者又是什么“壮”呢?灯笼不够?火把?探海灯?燎原烈火?又有什么深意呢?四个问题,四个重点,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情感上,都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内容到情感,由表及里的延伸把吴伯箫对于灯笼的感念,对于火的的向往,乃至成为火的的那份爱国热情,更好地阐释了“念家忧国’的情怀学生对文章所抒发的情感理解到位,表达的志向更加明晰了如何才能达成情感价值目标呢?我设计第四个环节融情诵读将《灯笼》改写为一首现代诗《灯笼缘》,分角色诵读,将整堂课推向高潮课堂到此也就结束了,学生对于这份爱国情的渲染也就到位了归根结底,散文教学,把握特点,聚焦“神聚”,理清线索,品味情感,读字贯穿,读中理事,读中悟情,读中明志,终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