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多产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诸侯争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的诸子百家们为了游说诸侯王,他们往往采取的寓言的方式,以期达到说服诸侯王的目的“夜郎自大”“画蛇添足”“塞翁失马滥竽充数”“杞人忧天”……这些已浸润于中国人文化血液里的寓言故事,涵养了中华文化的气韵和温度,既令人会心一笑,也令人幡然醒悟散见于古代典籍的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仍然可以作为人们修身养性、弘扬中华文化、重塑民族形象的借鉴中国古代寓言凝结中华文化的品格,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需要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寓意,不可以当下的“危险处置为语境误读故事,曲解形象从改编后入选教材中的故事来看,适合儿童阅读文章对原著和狐狸形象的描写中惟妙惟肖其中的喜好,厌恶都在故事的叙述中如“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再如“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来”“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此时的狐狸不完全是为了逃命而装出来的镇定,而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来显示自己的威风这些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正是为表现“狐假虎威”这一寓意而着墨我们再从教材的助学系统——“课后练习中,去解读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探寻文本的教学价值课文后面提供了两个学习支架一是朗读课文,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二是从下面的词语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词语有“神气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O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课程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句、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由此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除了继续落实写字识字教学任务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故事力的培养而故事力的培养,学会讲故事,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就必须以故事形象为依托,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渗透词语的理解运用,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读代讲,利用好教学支架,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感悟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扮演角色,把故事读得生动,讲得有趣,演得传神最后再探究寓意狐狸仅仅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吗?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故事中的狐狸,一借老天爷的威风吓着老虎,二借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故事中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这个案例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我们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要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开展思维训练、审美培养和文化传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