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教学心得感想如何建构“意象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我们根据“意象语文”本质特征,经过尝试与教学实践,我们初步提炼出“引意一入辞(文)一寻象一得意”的“意象语文”教学模式引意营造氛,在导入中引发情感课始,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围,激活学生积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为他们品析文本的情意、情理做铺垫在导入环节,老师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秤,有称小的,也有称大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要称象,你可以用什么秤学生说出答案后,引导“距今1800多年前,有一群人也要称大象的体重,那时他们并没有这样的秤,他们又会用什么方法呢?”老师相机出示课题《曹冲称象》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怀着寻找答案的急切心情走进文本入辞(文)一一感知文本,在略读中初步明意略读阶段,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识读字词、收集信息、划分段落,而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清文脉的过程中与文本及作者建立情感连接,从情绪、认知、观念等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与文本共情的效果此环节,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官员用什么方法称象?“曹冲称象方法又是什么?”等等如此,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就清楚了寻象一一深入探究,在精读中品味寻象构成文本的每一个字词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一些精彩段落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的迸发点精读重点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到句子、从形象到情感逐层深入,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感悟和体味文意,如抓住作者对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的选用,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是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使用,赏析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事、景、物等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体会作者寄托于文学形象中的情绪、情感及心灵感悟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领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寻“象”环节,教师重点抓住“曹冲称象的办法”部分展开教学,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么叙述称象的步骤的让学生按顺序一步一步的说清步骤“按照顺序说,记住主要信息”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老师通过熟读课文说过程,看插图说过程,然后打乱顺序让学生排序,以及用“先……再……接着……然后……”句式说清称象过程等方式,读中练,练中读,读与练结合,紧扣文本,让学生弄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之后,老师出示古代的秤,并进行称重演示,再让学生明白官员的办法这样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接着深入思考官员办法为什么不好?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好?让学生再回到文本,带着问题思考、辨别、判断学生就会知道,官员办法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没有这么大的秤,更没有人能提得动这个秤,还有的孩子会说,这个钩子会伤到大象,等等而曹冲是先赶象上船,然后在船舷上划线,然后在船上装石头,最后再称石头通常,老师讲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这仅仅只是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那藏于文字中的“象”还没有真正寻出来于是,老师再让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曹冲的办法跟官员办法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大象单独一个整体,很重,称不了换成了小石头之后,就能称了此时老师告诉学生,这种方法是化整为零那这个办法行不行呢?老师再出示天平演示图学生就理解了“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讲到这里,文中的“大象”“石头”这两个具象的“意”就出来了,就是“整体”与“部分”,就是换个角度思考而换个角度思考,就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点,也是文章的“意”得意一跳出文本,在实践中升华文意有了引意、入辞、寻象环节的一系列引导,文本的内在意思也基本弄懂了理解课文重在跳出文本进入文本而不跳出文本,就是读死书,没有深悟其意那本文怎么跳出呢,老师接着提问“假如一捆书很沉,搬不动,你会想到什么办法呢?“学生就容易知道,把这捆书打散,分成小捆的来搬除此之外,生活中你还还遇到哪些类似的事呢?此时,老师相机总结“当办法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就要换个角度,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到这里,再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与“曹操的儿子七岁”,让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就会明白“才”字充分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如何动脑筋,也非常清楚之后,再一次跳出文本,让学生回答“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老师再出示“遇到困难要努力想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消极等待”等等相关格言警句,进一步升华了文意“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教学活动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意象语文”提出的时间较短,对于其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模式的建构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后段时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意象语文”的理论,紧扣“新课程标准”、紧跟时代脚步,开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