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珍藏版)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即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占难点本簟重龙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学习方法本章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全面理解有一定难度建议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总体的知识结构,不要被过多的知识点所困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L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
3.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马克思主义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条件分不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四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
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五本质和现象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荔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常以简答题出现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人小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起源、本质知识点多,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脑)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100亿个,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实物的刺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理性形式,非理性形式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形式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常以简答题出现第一,震识活动总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面新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社会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学员答疑L哲学物质与科学物质这是两个不层次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所有科学物质的共同属性,不是某一具体的实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共同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科学上讲的物质指某种具体的实物
3.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实践是把自在自然改造为人为自然的方式,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使其对物质的理解超越了前人,但物质在逻辑上更为本原,实践是物质世界走向人类社会的中介
4.哲学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有两层含义一就是指哲学,相对与形而下(具体科学)相对;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的发展观教材中主要用第二层含义
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参与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除具有客观性之外,还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使社会规律表现的更为复杂,但这不影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重点难点本簟重苫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务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飞-4-P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马宜思宝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L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一一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认识论所要回.曲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研究谁在认识就是研究认识的主体,研究认识什么就是研究认识的客体近代欧洲哲学才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凸显出来,由重点研究本体论的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使得对认识论的研究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
1.认识主体注意正确理解含义、特点、结构,常以选择题出现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自然的物质存在和人脑的存在,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2.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2,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意理解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人菌认识标是在主客体的声菅作用W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认为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这种认识论对认识活动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不可能正确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给了肯定的回答,如黑格尔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仅能反映外部事物的现象,而且经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现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这两种形式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先从客体方面来看任何客体即认识对象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形式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式再从主体方面来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的反映器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觉器官;一部分是思维器官(人脑)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器官看作主要是反映客体的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器官则反映客体的本质、内部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重新浮现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这种判定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事物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都犯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是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三节真逋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和谬误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利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真理的属性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常以简答题出现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第一,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真理性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在哲学上有两种对待二者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不承认在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实际上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绝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导致把人的认识僵化都是真理问题上的片面性,都是错误的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在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上,分歧却很大所有的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也就不承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两种常见的、影响较大的观点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错误是因为第一,这种所谓的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第二,伟人、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第三,伟人、圣人之言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第一,这与真理是不是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第二,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第三,会使得真理的标准变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主观真理论者无例外地都是从主观认识范围去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脸式熊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特别重要要掌握,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研究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问题;研究这种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这就是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也是认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对矛盾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3.马’亮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第二节马兄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注意全面准确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词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斯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否则会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曲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此处理解有一定难度,注意理解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L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考乐园一心境随缘,诚与天下自考人共勉!!!☆自考乐园一分享快乐,你的快乐老家!!!☆自考乐园一引领成功,你的精神乐园!!!自考乐园俱乐部,专注于自考,致力于成为全国最全,最优的自考学习交流,资料共享平台..…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般了解即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第三;关于理论创新而长期SL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竟it1C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理想理想是入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章理解护据要占一者的关系常考马英思主义最高粉土公理想,底是推初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最篙迈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
3.科学的人生理想意义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第三节学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注意理解克,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一般了解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握要点,常以简答、多选方式考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现今时代发生的变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学员答疑I理论来源与直接理论来源理论的发旋有继承性,理点来源某一理论形成中受影响的所有思想理论,较为宽泛,既包括直接的理论来源也包括间接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指与某一理论形成直接相关的理论,范围较窄
3.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来源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也不断发展要求理论也必须发展
4.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的科学性指理论是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的阶级性指理论反映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所站的立场
5.教条与指南教条指把理论抽象化,不能与具体实践想结合;指南指以理论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六个字本质、状况、运用即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明白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难点本翼讲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较多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难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学习方法本章是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运用多、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对重要原理的掌握,因为本章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在知识结构和考试中都很重要,常常在考试中以论试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不要被枝节问题干扰;其次要重视对一些关键概念(范畴)的理解,如“物质”、“矛盾”这些概念记忆对理解和掌握原理至关重要;最后还要注意对各哲学流派知识点的了解,在考试中这些往往在选择题形式出现具体知识点要求注意关注脚本中的“应试提示: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着重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此处知识点较多,要结合图表记忆区分,常以选择题出现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厂唯物主义厂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一^隹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T厂可知论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一1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一1■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要注意各流派的代表观点,常以选择题出现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一+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厂一元论-----11-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T厂主观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一L客观唯心主义1-二元论二元论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元气说”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基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此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马近思主支把唯物主发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重要常以简答题出现辩证诞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形成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J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牢记物质与运动、时空不可分,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
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与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2.时间空间与物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牢记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天然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人类社会;主观精神和客观化精神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探索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很重要,理解有难度、常以简答题出现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O第二,总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上一问题相联系,常考,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由于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第二节物鹿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性质常以选择题出现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事物(自然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捕杀麻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常考,以简答题出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事物的普遍联系紧密不可分的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的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一一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的压制和扼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常以选择题出现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常考,以论述题出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常以简答题出现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外因及其关系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非常重耍,常以论述题出现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防止“过”或“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任何事物%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于中国传统文化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麦粒(肯定)=〉植株(否定)=>麦粒(否定之否定)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常考辨证关系,以简答题出现(—*)因方口原因和,条的展器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复杂多样的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