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2007051810:04365年月日来源自考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1)2)3)字典辞书的编排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音序排列按号码排列21)2)注音方式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h ao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和“报”的韵母声调(、)3)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1)释义方式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2)始也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3)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1),常用工具书《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540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31)古今词义的差别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a ba b在古代意义是护城河池塘现代意义是池塘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h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歹怜、仇、除、仅、2)书、信、将等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3)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4)炼”古贬今褒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1)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2)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3)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4)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2D.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2)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2)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a b相似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功能作用相似c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2)a起相关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b齿引申为年龄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C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D坚硬引申为金属钢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3)坟墓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61).词义引申的趋势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一约束一规范、标准81)、引申的方式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2)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2)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ji(xi)字如“解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后来写作“懈”
(3)(shu)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shu)
(4)说、说服改读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11)2)、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举纲张目,以简驭繁穷原竟委,加深3)理解掌握规律,举一反
三六、同义词的辨析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21)同义词间的差别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2)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性状3)情态不同如“坐、跪、跟”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4)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侧5)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6)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31)2)、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借助训3)4)诂书中的词义训释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察看各自的反义词41)、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2)“盗”和“窃”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屣”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3)可变性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1.关于“是字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2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3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3“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5“主+谓”,如兵,凶器“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快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1)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表示类属关系如陈2)胜者,阳城人也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1)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2)3)水也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六、常用字1
(1)
(2)、饭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2
(1)shi,
(2)si,、食动词,读吃动词,读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3shi,一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名词,读泛指吃的东西
(4)si,名词,旧读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3(1(
2、启会意字,从户从又)本义开门)引申义开口、张口一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一兴起一发生、萌生、萌发一开拓、开关一陈述、禀告一开始4(1
(2)、发)本义把箭发出去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一出发;使出发、派遣一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一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一表达、抒发、传布5(1A B、国)古义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诸侯国的国
(2)都今义国家6
(1)A B、家古代常用义: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家庭,
(2)今义家庭7
(1)
(2)、至本义至!]如本课“至则行矣”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一达到最高的职位一极、非常(副)一最完美的(形)8
(1)
(2)、遇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引申义接触一知遇、遇合第四课《老子》二章•、字伯一佰
二、虚词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
2、“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
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
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三、实词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
2、“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
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
4、“虽有舟舆”车
四、词类活用
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
2、“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寡”译为“使…少”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
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轻易”
五、常用词
112、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本义升登,上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一驱马驾车一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
(3)sheng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一兵车单位一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2(
1、先)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3)引申义先做某事一带头,做出表率)表示动作行为
(4)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一表示时间,在…之前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一祖先、先辈(名)3
(1)
(2)、后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一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一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彳爰”是两个不同的字)4(1(
2、与形声字,从舁牙声)本义赐予、施予)引申义:附和、亲附一赞许、称道一参与一在其中一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和(连)第五课五柳先生传
一、字=吝
二、虚词
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2)49《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55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4)197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93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年问世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与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198619941编纂年第一卷出版,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
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
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
2、“不详其姓字”清楚
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
41、“造饮辄尽”至!、往5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
6、“环堵萧然”墙
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
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
(1)(
2、造形声字,从危,告声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
(3)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2
(1)、去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
(2)-除去、废除一死亡的委婉语今义往(与古义相反)3
(1)(
2、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A引申义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一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一特指解B Cxie,除军事包围、战争打开、开放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D后来写作“懈”)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4
(1)
(2)、读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引申义阅读、诵读(dou)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o第六课送董邵南序、字暹=强,邪一耶,
二、虚词1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
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
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
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
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
6、知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好|”,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
2、郁郁适兹土往
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
4、董生勉乎哉努力
5、为我韦望诸君之墓凭吊
6、为我谢日恳切相告,殷勤致辞第十一节代词1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a指人的有“谁、孰“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与判断句的b谓语“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a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b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a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作状语,用”;b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c询问原因“奚以”询问方法3a指处所有“安、恶、焉”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b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c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d气类似于“哪里”“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1a、指示代词“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其”特指代词只b c作定语“之、兹”泛指,“之”作定、宾2a b c“此、是、斯”近指表示“这义作主、定、宾语“此、d是”可作判断谓语此和彼对应3a b“彼、夫”远指表“那”义“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c语“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4a b“尔、若、然”,谓词性表“如此”“象这那样”义在先c d秦,“尔”作定、宾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5a“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b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c“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d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e海之尾”;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31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它们都可作定、b c主、宾语“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而在肯d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2a b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它们可作主、定、宾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a第三人称,“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b示性,有轻蔑意味“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4第
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1a b“或”表肯定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前oc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2a“莫”表广泛的否定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b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c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d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1“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a可分三类“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b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2“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a: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b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第十二节副词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21a、时间副词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乡”b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气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a b会”等“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a b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姑”意为“暂且”;“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1、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a b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C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a b止、第、独、徒、仅、唯”等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jin.c到”的意思,读唯”表“只有”41a、程度副词可分三类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b c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大”意思是“十分”;“太”意d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e常“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f的确、很的意思“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a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b才用“略、微、颇”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51a、情态副词分三小类;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俱、地做某件事;c“帮”表示故意特意;d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b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2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b cd副词“遽”表示匆忙急迫;“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立、f g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3a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b c出现;“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每”表示d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61a、语气副词分五小类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相bc当于“就是”;“必、定”相当于“一定”;“诚、信”相当于“实d在、的确”“果”相当于“果真”2a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相当于b“大概是、恐怕是“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语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7a否定副词“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b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与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e“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f“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与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1,a后面的宾语“相”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b卒必竭于外”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2a“见”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与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与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537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L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讪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未、寸、刃、甘等9a、谦敬副词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b蒙”等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与”等十几个
212、介词的语法特点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3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1、于於、乎用法有四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与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至『或2在……中”在……方面”等引进动作行为涉与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3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引进比较的对象,组4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1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1]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至、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与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1此外,“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2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以故”是“由3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1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6wei,wei.、“为”原是动词,读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它1的用法有五种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2至今仍保留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4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涉与的对象,5可译为“跟”“对”“向”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wei.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
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12主要用法有三种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3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与以并且而则况知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1
(1)、“与”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
(2)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
(3)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2(
1、“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
(2)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20〔原文〕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中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翻译〕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21〔原文〕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日“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日“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日“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胎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炊一石故日”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宾宗室至酒,髡尝在侧〔翻译〕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目传情不遭禁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口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22〔原文〕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与病且终,先令其子,日“吾郊赢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吊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翻译〕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赢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不忍心,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23〔原文〕王孙报日“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赢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境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森木为模,葛蔚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理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祁侯日“善”遂赢葬〔翻译〕杨王孙回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自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赢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缙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祁侯说“说得好!”于是(按杨王孙的遗愿)赢葬24〔原文〕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翻译〕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26〔原文〕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日“天子以生人分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日“愿奉教太尉日“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日“幸甚!”如太尉请〔翻译〕太尉从泾州(用公文)把有关情况禀告给节度使府,请求商议此事(他)到了官府后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现在就要造成大乱,(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寇乱的情况下而被害死,使国家边地安危被搞乱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答应了太尉的请求27〔原文〕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与、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8)
(1)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左形右声如松、理、越
(2)
(3)
(4)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上形下声如茅、空、简下
(5)
(6)形上声如基、裳、姿外形内声如园、闾、街内形外声如辩、闻、辘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10)
(1)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
(2)滕、裁、栽、颖、颍、佞、疆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与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波幸致货币,慎勿纳”与过,波固致大^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日“果不用吾言!”晤谢日“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日“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枇反,太尉终,吏以告枇,讹取视,其故封识具存〔翻译〕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波可能赠送财物,切不要接受”待到过歧州之时,朱波(果然)执意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回绝,可是辞不掉到了京城,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到底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可是无论如何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家里”就把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的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泄谋反,太尉被杀,官吏(将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沈,朱波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那上面)原来封条上的标记连动都没动28〔原文〕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翻译〕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29〔原文〕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纤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翻译〕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古注阅读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赵简子晋卿也王良善御者也嬖奚简子幸臣以不能得一禽故反命于简子谓王良天下鄙贱之工师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闻嬖奚贱之故请复与乘强而后可强嬖奚乃肯行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日天下之良工也以一朝得十禽故谓之良工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掌主也使王良主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王良不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范法也王良曰我为之法度之御应礼之射正杀之禽不能得一横而射之曰诡遇非礼之射则能获十言嬖奚小人也不习于礼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诗小雅车攻之篇也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则射者必中之顺毛而入顺毛而出一发贯藏应矢而死者如破矣此君子之射也贯习也我不习与子人乘不愿掌与嬖奚同乘故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引此以喻陈代云御者尚知羞耻此射者不欲与比子如何欲使我枉正道而从彼骄慢诸侯而见之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谓陈代之言过谬也人当以直矫枉耳己自枉曲何能正人章指言修礼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贵君子不许是以诸侯虽有善其辞命伯夷亦不屑就也〔问题〕
①嬖奚为什么说王良是贱工?因为一天没有射得一只禽兽
②王良为什么说请复之?听说嬖奚说他是贱工
③翻译“我使掌与女乘”我派他为你主管驾车
④什么是诡遇?不合乎礼制的射箭
⑤“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出自哪里?《诗经?小雅?车攻》
⑥孟子用嬖奚和王良的故事说明什么?
⑦本章的主旨是?孟子日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师旷晋之乐师知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第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黄钟太藤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宫商角征羽也范氏日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今有仁心仁O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闻去声仁心爱人之心也仁闻者有爱人之声闻于人也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日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庙以面为樱牲断死刑必悬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有仁闻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是为徒法程子尝言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不可阙而又日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也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诗大雅假乐之篇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声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与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被者广矣故日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丘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因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邹氏日自章首至此论以仁心仁闻行先王之道故日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辟与辟同丧去声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下不知学则易与为乱邹氏O日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诗日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居卫反泄弋制反诗大雅板之篇蹶颠覆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言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泄泄犹沓沓也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非诋毁也故日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范氏日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贼害其君之甚也邹氏日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邹氏日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问题〕
①什么是仁者?有仁慈的心和仁慈的名声,并且能扩充它来实行先王的政道
②解释“徒”相当于“空”
③君子、小人按什么划分?按地位划分十年春齐师伐我不书侵伐齐北前之盟我有辞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鲁人刿古O卫反见贤遍反下同〔疏〕注曹刿鲁人正义日史记作曹沫亦云鲁人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在位者间犹与也间间口之间注同与音预〔疏〕注内食至与也正义日孟子论庶人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传说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双鸡昭四年传说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盖位为大夫乃得食肉也间谓间杂言不应间其中而为之谋故云间犹与也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O入见间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疏〕衣食所安正义日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分公衣食所惠不过左右故日未偏偏音遍注同公日牺牲玉帛〔疏〕牺牲玉帛O正义日四者皆祭神之物曲礼日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郑玄云牺纯毛也肥养于涤也然则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鲁自得用天子之礼要牺牲相配之语未必为得用乃言之也弗敢加也必以信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O恶为美牺许宜反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义日孚亦信耳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形之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O必以情必尽己情察审也对日忠之属也上思利民忠也属音蜀〔疏〕注上思利民忠也正义日桓六年传文也言以情审察不用使之有枉则是思欲利民故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问题〕
①注释中的“不书侵伐”是什么意思?《春秋经》没有记载侵伐这件事
②孔颖达在做书正时引用诸多孟子的言论其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证明“在位者”
③分别解释“牺”、“牲”牺纯毛的牲,用于天子祭祀牲养于深宫,用于诸侯祭祀
④为什么把“孚”说大信为了解释“小信未孚”,也就是小信而不是大信
(3)
(4)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
(5)衷、戚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
(1)文字的演变阶段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2)秦小篆、秦隶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1,
(2)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心”变为■简省或讹变如“春”,从口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支丙声(整体讹
(3)变)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1.假借字的分类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A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a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b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B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A a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b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B.本字如“彼匪”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C为“悟”,即写了别字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一暮”4
(1).古今字的形体古字+形符一今字如“其一箕”“取一娶”“昏
(2)一婚”古字改变形符一今字如“说一悦”“振一赈”“没一殁”“张
(3)
(4)一胀”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一太”“闲一间”“陈f阵”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一无”“伯一霸”5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2)如“正一征”“队一坠”“或一域”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
(3)造今字如“责一债”“益一溢”“景一影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
(4)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一懈”“家一嫁”“支一肢”“道一导”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一避”“厌一展”“与一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7
(1)、异体字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8
(1)、异体字的形体类别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
(2)——”“看——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一一”“弃”o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
(4)()——”“鞍——”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一,,“享一,,5
(6)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⑴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
(2)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
(1)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
(2)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1
(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
(2)合如“腊——”“术——”“适——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彳爰”“药——”“仆——”“几”
(3)“谷——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锤”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古今词义的异同11)词义异同的情况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2)母、弟、心、耳等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3)如“觥”等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4)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1)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2)o3)这个词也就不用了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禳”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