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8doc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表达、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
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现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表达、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
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现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教学设想
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明白得起来有些吃力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杰出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教程;
一、导入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用,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如何样的阻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闻名高等学府讲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要紧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扫瞄课文,讨论回答以下咨询题[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表达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明白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奇感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16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忆两年北大生活,展望以后,期望制造与翱翔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不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C再选四个同学分不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判,指出其优缺点[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杰出语句、语段的朗读)北大的书最初的感受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判个人的成长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的评判个人的成长肖像品质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讲讲北大是如何深刻地阻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失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锐、纯洁、机智与朝气蓬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明白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刻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能够了)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
二、三题,明白得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补充资料[资料整合平台]
一、田晓菲近况田晓菲在哈佛(节选)张维攻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整个波士顿在大搞都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那个地点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那个古老的都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讲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确实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讲起每一座教学楼,讲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专门是走过那座古老雄壮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席曾在那儿发表过演讲她讲、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儿不仅收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专门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那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难道是第一次来到那个地点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那个地点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讲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截了当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不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自豪的一个系那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竞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受仍旧经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那个地点,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可不能断的【袁行需《我心中的北大》)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缘故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许多记者期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咨询,我从来差不多上答非所咨询,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能够一言以蔽之〃,事实上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进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扬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中意的表情一一那与其讲是炫耀,不如讲是承担比起波光激涌的未名湖、古朴庄重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专门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青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青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可不能因此而摆脱人一辈子的众多困惑,却专门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苦恼的精气神儿一一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点〔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