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全方位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必须从高位推动、完善服务、夯实队伍、产业提升等多方面入手
一、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议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配齐配强专职宣传委员和12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专干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二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文化部门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三是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县(区)财政每年可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四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五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乡镇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二、创新思路,着力提升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充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祠堂、村史馆、村活动广场等阵地资源,增添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立完善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务半径有限,要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探索“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如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三、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站专干队伍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服务中心专业、文化站技术人员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乡镇应及时调整,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民间文艺人才,从中选聘文化志愿者,补充村文化专干力量二是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乡镇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三是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县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排练外,还可以邀请X职业技术学院、X幼师高专的师生下村蹲点辅导指导、不断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二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打造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相关部门要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农村陋习根治、“道德红黑榜”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让村民在经济和文化上“两受益”依托我县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好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培育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中,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积极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的“联姻”,让农产品“背后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