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巧创人文情境实现诗意交融——以《父亲》为例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思考【摘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关键词】美术教学课堂提升一节课40分钟或者45分钟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一幅师生合作的生命整体的鲜活图景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下马头让它饮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独树一帜的课堂起点一转变理念引领我们观察身边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优秀,往往源自于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的鉴赏课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学生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开启学生对美术独特思维方式逐步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维、主动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关注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是我们要改变传统美术课教学的起点根据新课标的解读,“生本课堂”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所熟悉的李力加老师在这方面无疑是我们的领路人,他曾执教的一节2年级美术课《线条的力量》中,导入就来自生活,“线,是美术语言之一,就像我们讲普通话一样”贴近生活的比喻方式让孩子们一下子理解线条在美术中的意思李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归最早记忆中画的线条,引导孩子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话,探索世界万物生长,艺术家怎样创作,回归内心寻找力量在他的美术课堂充斥孩子们的童言与笑声与老师们的掌声与赞誉他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教学,释放孩子的心境,建立自信真诚交流,创造宽松的思考环境,启发孩子们自主地探究,有深入的思考生成课堂最后还适度留白,给予这堂课很多可能性让观课的老师看到了“生本课堂”的本质整节课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回归内心,回归自己记忆的最深处,回忆自己最初画的线条老师退居幕后,主角是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发自真心,来自老师创设的情景,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们乐于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涌现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生动有趣的对话李老师设计的这些情景,安排的这些场景,都是活生生的现实,都来源于生活,都符合学生的实际这也启发我们平时的教学要善于从学生自身和学生身边的事、熟知的情形、成长经历素材、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讲真情实感,而非讲套话、假话、大话、空话、学生也不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地气相接”的教学选择一一增添生活气息《辞海》有解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引而申之,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接收大地之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赋予美术课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到底是什么?绝对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与主观臆测,一定只有贴着地面、吸收大地之气,才能有课堂的生机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学生活动的设计,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探究,从而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美术,以对视觉图像(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主要特征学生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其日常生活、生存的图像环境视觉图像环境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因此美术的课堂教学,特别需要为学生从视觉图像感知体验,到审美价值判断,再到基本的文化理解而不懈的努力笔者在执教高中美术鉴赏第六单元主题二《时代与变革一一为人生而艺术》这一教学内容时,选取了罗中立《父亲》这一作品进行赏析,在细赏作品(色彩)环节时,当学生讲到画作背景的颜色呈现金黄色,描绘的是秋季,丰收之时,笔者追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物体上看见过小麦和稻穗的元素?同学们很快就联想到国徽和团徽,紧接着又问为什么会用小麦和稻穗作为元素呢?麦稻田金黄象征着丰收、富裕和繁荣,是希望,是坚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又如在青春寄语,未来可期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周末用手机给父亲拍几幅不同角度的照片,老师把这些照片收集起来制成课件,引入到教学中,在背景音乐《父亲》的歌曲中学生观看辛苦劳作、遮风挡雨等各种场景的父亲图片,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对父亲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国家的担当之情油然而生,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
三、人文情境的课堂创设一一栖居诗意生活笔者所向往的课堂情境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居住”今天与未来的美术课堂,需要成长型思维课堂,教育学者提出的“高阶思维”,说到底是一种评价指标(指向)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问题引起的不断思考与质疑,刺激大脑神经元的相互联结,因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法,将一生受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意境,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来,以情境为载体和助推器,力求做到思与境谐,情与境融,让学生置身于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时代与变革一一为人生而艺术》一课,笔者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由浅入深地创设了六个情景一一课前播放《中国百年》的视频;回放罗中立创作《父亲》作品的时代背景;合作探究;细赏作品,分析解释;视频《美术里的中国》再赏作品,理解评价;对比作品,感悟提升;情景体验播放学生父亲的照片,青春心语,未来可期建立在与学生共识基础之上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由被动地、不情愿地、甚至反感地听变为积极主动、理性地思考和倾诉,为促使学生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视频《罗中立介绍创作父亲作品》出示之后,趁热打铁一一他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创作这幅作品的?他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在细赏作品活动中,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抛出问题一一在造型上作者采用什么绘画风格?作品表现怎样的人物形态?在色彩上作品中有哪些颜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在构图上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构图?给我们怎么样的感觉?在细节上作品有哪些细节刻画?突显怎样的农民形象?设问之间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序的问题体系,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有话要说”这是学生由“图像识读”到“美术表现”两个美术关键能力的把握过程在这一基础上,对作品内涵分析、探讨、思考、共识等,就涉及到“文化理解”这一关键能力层层推进的深度学习,将美术语言特有形态、表现方式,通过探究、思考,再转化到对作品创作意图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放(学生畅所欲言)与收(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与引导下的归纳与提升)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启迪思维”真正落到实处在情景体验环节笔者在播放学生父亲的照片同时,向同学们叙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历尽苦难,奋斗不息,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支撑了一个家,更支撑了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此情此景,对自己、对我们的父辈、对国家,你有什么想说的,请用文字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许多同学写着写着,泪水情不自禁滑落……学生置身美的享受和熏陶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努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审美对象的情感,才能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作品的境界,获得审美感受,并在各自由视觉思维构想的再创造过程,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润泽、释放和飞扬,从而领悟到其中深刻地内涵
四、洋溢成长的课堂气息一一提升理性思维,审美的使命不仅在于引领学生获取情感体验,使心灵得以润泽,使灵魂得以飞升,更在于灵魂飞升后能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而不是出现灵魂飞升之后双脚仍然留在原处的教育尴尬因此审美的使命应在学生因感动而落泪的基础上重锤敲击在未来的征途上,也许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希望大家能想起这节课,想起父亲坚毅而乐观的脸庞,走出阴霾,迎接挑战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强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感知与体验学生渴望成长,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理性的体验、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美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笔者扪心自问,一位美术教师,怎样在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你能让美术课堂承载建构的文化精神镌刻在学生心灵里吗?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深度学习和理性思维的提升深度学习之“深”,要“深”在学生的心灵里,“深”在学生的精神境界上,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落实到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上在赏析了罗中立《父亲》之后,向学生展示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作品,如1962年刘文西先生的中国画《祖孙四代》,这幅作品是刘文西先生经过六十多次的采风,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各式速写两万余张)而成功的,真正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艺术为人民”的真挚情感又如1978年徐匡、阿鸽夫妇用木刻版画的形式创作《主人》,此作虽无情节,也无背景,但以简括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大主题还如1984年李世南创作的《开采光明的人》,以色墨把矿工从井下走到阳光下的三个不同瞬间用蓝、黑、红三种基调予以表现,传递出他对矿工们的敬仰这几幅作品与《父亲》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人民为创作题材,这时我饱含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艺术家情为民所系,艺为民所创,用不同的美术媒介、语言和风格,关注现实和人民的命运让同学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朴实、坚韧、勤劳、勇敢、善良、奋斗不息的优秀品格美术作品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学生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在教师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生活经验与其联结,内心真正发生触动、感动、精神的升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或教了多少,更在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此,美术课堂的真谛不仅是让学生会审美,更是学生成长的绿洲,使学生在赋予图景以生气的细节中感悟生机勃发、诗意交融和人性高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讲课中去思考,使生命碰撞,塑造为“和谐发展的人”【参考文献】
[1]徐建强《关注学生思维》[D],
2014.4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大跟《美术教育论》[M],中国美术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