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达标
(十七)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D)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他国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解析原始社会时,早期的商业交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工商食官”即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错误;依靠买卖为生,与“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相符,故D项正确
2.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A)A.国家体制制约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B.古代中国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古代中国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解析材料中“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说明中国封建体制制约商业发展
3.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一张木牍记载“口(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契约可以说明(D)A.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B.诚信意识和商业道德的建立C.货币支出成为贸易主要手段D.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契约方式解析材料主要是讲述汉代民间商贩出现合伙经营的契约方式,并没有反映出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契约内容是贩运者之间的约定,未涉及商业经营,故B项错误;材料契约货币准备是沟通贩运的前提,没有反映出货币支付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贩运者之间的约定体现出经营契约关系,故D项正确
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犊(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D)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根据材料“一街辐辕(集聚),遂倾(超过)两市”可知,反映了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知,说明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可知,说明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坊是古代的住宅区而非商业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A)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题干所讲的是官府机构,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医疗行业与餐饮业地位的对比,故C项错误;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6.(2018•云南昆明一中检测)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C)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解析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故A项错误;该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故C项正确;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淮安、宿迂、连云港、徐州期中)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木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8.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解析材料中“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表明经商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动机,而是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故A项正确
8.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A)A.晋商的迅速崛起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的破产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解析材料中明初实行的盐业管理政策对南北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较为有利,而地处西北的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崛起,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明初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
9.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D)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10经商方式灵活多样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城市功能而不是强调经商方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在宋代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1000〜1500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有(B)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
②四大发明传播海外
③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
①国际性大都会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如长安、洛阳等;
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能体现“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
②③发生在公元1000〜1500年,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11.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D)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解析材料大意是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非常多,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外出经商,年老时归家务农,这说明当时重本抑末观念仍然占据主导,故选D项;A、C两项说法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
12.(2018•广东深圳调研)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B)A.推行土地“不抑兼并”B.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解析材料“官吏不得租种官田”“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品官……不得由出举而买田”,都是对当时土地买卖的限制,说明宋朝政府在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宋朝抑制土地兼并,不能反推出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官吏、寺观、品官买田的限制,与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无关,故D项错误
13.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解析汉武帝时采取桑弘羊的建议对国家经济采取干涉政策,实行盐铁等多种物资的专卖政策,在稳定部分民生物资物价,避免富商大贾恶意垄断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政府收入,材料中的后世“因循不能变”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实行专卖政策后,统一由政府定价,不法官吏的贪赃枉法和政府垄断经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百姓带来危害,故B项错误;封建政府实行专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和稳定民生,并非保证官营产品垄断市场,故C项错误;封建政府专卖政策一定程度上符合其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其“因循不废”的原因在于专卖政策能给封建政府带来巨大的财富收益,有利于稳定其统治,故D项错误
14.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D)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清朝“海禁”政策破产C.全球商路畅通无阻D.英国重视对华贸易解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海禁”政策破产;全球商路畅通无阻的说法绝对化;依据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信息可知,英国重视对华贸易故选D项
15.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解析中国经济在传统“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下,使得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的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出现“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16.有学者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C)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解析重农和抑商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D项错误
17.《明宣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费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B)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解析朝贡贸易一般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由官方主持,与材料“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费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的信息无法得出倭寇侵扰沿海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外贸税收管理,故D项错误
18.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C)A.阻止了白银外流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解析随着西方经济优势的确立,实际上无法阻止白银的外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纸币,故B项错误;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清政府没有从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国策的完善方面积极进取,反而采取被动消极的保护政策,最终受害的是国内工商业对外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题干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抵御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
19.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同美苏关系恶化,自我封闭,所以对于闭关政策有“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肯定“自卫说”,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故有“自杀说”这是史学家视角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故选A项;标准不同不等于标准缺失,排除B项;相互矛盾并不等于都是错误观点,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哪个结论更正确,排除D项
20.“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于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了资源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试图分析(C)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解析根据“高水平陷阱”理论可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造成了我国近代的落后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