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九)Tl XINGJIEDU2019题型解读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分析解读改革开放以以历史文献为背景材近几年来,高考试题2017•全国卷I,料,考查新时期社会主义建来的对本单元多次考查20世纪31设,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社会主义建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能力设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改以北京市百货零售网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等点数量统计为背景材料,考城市经济体知识试题主要考查描述2017•北京卷,18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改革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备考的相关知识,考查调动和运时,应熟练掌握中国不同用知识的能力时期的经济发展等主干知以清代、“一五”期间识,提升史料分析能力,2017•全国卷H,“一五”计矿业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运用唯物史观等理论分析41划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命题角度,角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时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整土1950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解放了生产地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力,为农业发展开1952改阻碍生产力发展制辟了道路年革农1953业把土地等主要生产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进步提rm了合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1956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力作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年化人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1958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民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年扩大公有化规模生产者的积极性公大,公有化程度越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罗行纪》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得出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得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结合所学汉朝经济基础为封建经济得出,丝绸之路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一“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结合所学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背景得出,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根据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新航路开辟以暴力掠夺方式得出,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占;根据材料一“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
(2)第一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二“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得出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根据材料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得出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得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一带一路”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得出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根据所学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得出当今世界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加强该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答案
(1)相同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不同
①背景不同丝绸之路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目的不同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
③交往方式不同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占多
④影响不同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
(2)发展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一带一路”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今世界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加强该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升利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出版公司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发表了一篇十多年没有公开的谈话,他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济学家薛暮桥等认为,邓小平和吉布尼的谈话是自觉的,但邓小平十多年没有公布的原因是不愿把自己的看法强制干部们勉强接受,而是耐心引导广大的干部们在实践中逐步取得共识十多年后,市场经济,这个长期被当作社会异端的经济制度,终于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了——杨继绳《邓小平时代》材料二邓小平在1985年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穆加贝时曾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表明,邓小平曾对新经济政策有过反思和借鉴有关对这两者的认识,以下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邓小平和列宁的经济改革在背景、突破口、内容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同一性
②邓小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高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最终也导致不同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的过程并指出这一过程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怎样的思想路线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
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
②,根据所学分析邓小平改革与新经济政策相比的进步之处解析
(1)第一小问过程,结合所学从市场经济的提出、“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等方面来概述;第二小问思想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侧重分析
①,结合所学从邓小平和列宁的经济改革在背景、突破口、内容、实质、目的等方面来分析两者改革的相同点;侧重分析
②,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来分析邓小平改革的进步之处答案
(1)过程1979年邓小平已经局部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倾向于
①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病都充分暴露;改革均以农业为突破口;内容上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巩固和发展生产;背后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巩固政权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倾向于
②列宁探索了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而邓小平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实践方面,邓小平将思想解放和改革实践逐步推进,同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行高,就越能实现共产主义社化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极大地调动庭联产1978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了农民的生产积承包年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极性,推动了农业责济体制改革的决策自负盈亏生产的发展任制角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建国初到L届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20世纪90年代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计划经济体制转变集约式经营转变节为辅的经济体制1照搬苏联模式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2中共缺乏经济建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原设的经验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因3主观上追求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一大二公”,急于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成工业化核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心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把企业推向市场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内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实行政企分开等容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解放和发展了生产结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果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瞩目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角度二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背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景生叛乱转移7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分配等领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卢大生产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相同点3都符合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角度三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H^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2016・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纺织业和采煤业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工业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的信息思考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外资集中”“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等信息思考;第二小问,依据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等,从西方入侵和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结合图片中信息,“天津华明镇模式”从“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回答;“瑞士小村镇模式”从“私有化”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瑞士社会经济转型角度回答
(4)依据材料中信息围绕城市化从“城市化过程和原因”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
(1)动力工业的发展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I™I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材料三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平凡的世界》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于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答案1现象宋代拜金主义盛行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社会观念世俗化2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推动人文主义思想解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3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文革”“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贫困措施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跃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政治权利;农业税的废除和其他农业优惠政策的实施言之有理即可素养9近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也称现代化史观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例题】2018•广东深圳调研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从注重“综合平衡”到“抓革命,促生产”,转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转到关注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变迁体现了A.从单一的经济计划转向全面的发展规划B.由苏联特色转向中国特色C.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势【解析】材料中注重“综合平衡”是结合国情探索的结果,关注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趋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势,故D项正确【答案】DI™I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相互影响与借鉴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国情决定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
②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1.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2.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课时达标
(二十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上海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解析
(1)由材料信息判断是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不适应
(2)由“安徽”“生产责任制”判断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由材料信息判断基本着眼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在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目前,股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材料二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8家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且当日开业,为保险起见,前面加一“试”,又叫试营业1991年7月3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挂牌企业有5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股票市场兴起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恢复股票市场的必要性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得出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中“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据材料一“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得出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得出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据材料一“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得出成为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2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据材料一“目前,股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和材料二“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答案1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作用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成为投资者投资的基木选择方式;推动了资木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2必要性中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基本要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材料二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材料三下表反映的是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工业年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79年
26.
632.
141.31980年
27.
234.
338.51981年
28.
836.
734.5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解析1据“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概括特点2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周边国际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分析趋向;第二小问,从国民经济农轻重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调整日趋合理的角度分析影响答案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2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3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4.2018•江西红色七校联考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