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达标
(八)
1.《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讦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C)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解析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认为《资政新篇》“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表明他对《资政新篇》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作为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倡导向西方学习,而《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两者在学习西方的精神上存在契合,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因此曾国藩的幕僚赵氏才会作出这样的评价故选C项
2.(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16141210围满人□汉人实质上反映了(B)1840年1864〜1866年1867〜1869年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A.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B.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人巡抚人数增加,说明汉族地主地位上升,满族贵族地位相对下降,但这并非实质,也不能说明满族贵族的特权被削弱,故A项错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汉族地主地位上升,地方自主性增强,清政府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B项正确;这种变化与科举制无关,故C项错误;此时汉族地主仍然拥护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黄冈质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C)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解析“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见其对太平天国有肯定的因素,故A项错误;“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其对太平天国也不是完全赞赏的,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他既看到了其革命性,也指出其落后性,故C项正确;“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可见对下层反抗的认可,故D项错误
4.(2018•河北沧州质监)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亩售价五十英镑,至U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在一万英镑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上海租界的地价平均上涨了约十倍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B)A.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大量涌入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与民族工业产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在该时期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最终失败,故B项正确;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是个渐进的过程,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D)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8.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C.对袁世凯的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清王朝已成为社会众矢之的的相关描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可知,该学者并非认为暴力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故B项错误;对袁世凯妥协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策和非明智之选而非正确选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可知,妥协也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方式之一,故D项正确
6.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C)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B.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C.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解析当时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担任,“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是想摆脱总税务司干涉外交事务,故选C项;“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表明清政府承认外国人仍然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故A项错误,B、D两项夸大了事实
7.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以下史事,与张之洞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是(D)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预备立宪解析从材料张之洞的观点中可分析出,张之洞一方面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D项符合题意
8.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B)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8.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解析材料说的是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文武百官拜谒明孝陵,这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史实,所以能够看出孙中山借拜谒明孝陵表明自己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立场,由此可以分析,B项正确
9.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A)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10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说明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A项正确;B项只涉及题干片面的意思;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0.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是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C)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强调革命的进步性解析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符合题意
11.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乏,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解析A项错误,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B项错误,中华帝国是袁世凯于1915年建立的,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C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孙中山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不得不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故选D项
12.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C)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假立宪真专制的阴谋,标志着立宪运动的失败,故A项错误;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是在预备立宪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立宪派请愿活动的失败,使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当时列强还没有放弃支持清政府,故D项错误
1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A.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解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思想方面,B、C、D三项侧重政治方面,排除
14.《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D)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持清政府,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
15.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却竭力保存顺民象征的辫子”的内容可以判断,辛亥革命后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农村地区依然保留封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兴化农民对清政府统治的怀念,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无关,故D项错误
16.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C)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解析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而非革命起义,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故其运动诉求是政治而非经济,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的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军阀集团并没有对五四运动有着实质上的支持,故D项错误
17.下表是依据1919年5月5日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上的签署所做的参加游行的各学校学生人数和校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北京大学北沙滩、景山东街、北河沿2400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平门外厂甸700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西城太仆寺街700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西四牌北祖家街150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阜成门外罗道庄150人北用医学专门学校前门外后孙公园130人铁路管理学校西单李阁老胡同人高等警官学校北新桥以西300人北京税务学校朝阳门内大雅宝胡同320人中国大学前门内西城根1450人汇文大学崇文门内盔甲厂180人民国大学宣武门外储库营300人朝阳大学东四海运仓350人A.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B.一些学校对运动持观望态度C.材料数据或缺不能反映事件实情D.运动初期不具有反封建性质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涉及学校之多、范围之广、参与学生之众体现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故A项正确各校人数不一,可能是多种情况造成的,不能判断出一些学校对运动持观望态度,故B项错误;铁路管理学校数据不全,但这不影响整体判断,故C项错误;材料出自“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不能据此得出D项
18.(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当时提出的(C)A.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B.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C.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D.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解析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是五四运动前中国所走的路,故A项错误;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在向西方学习之前,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向俄国学习,走俄国的革命道路,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故c项正确;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是王夫之提出的,故D项错误
19.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都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在究竟应当怎样为国民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同志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A)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B.国民革命的重要性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D.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解析根据“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可以判断此次会议为中共三大,从当时中央委员的态度可知,虽然共产党内部对国共合作的方式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是都认为有必要同国民党合作,故选A项
20.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的是(C)A.南昌起义21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国民革命运动D.抗日战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结合所学知识,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开始发动工人与农民,深入民众,开始从“精英革命”转向“平民革命”,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