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L(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2.(2017四川成都二模)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3.(2017山东济南一模)咸丰十年(I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4.(2017湖北宜昌一模)谭嗣同《仁学》“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5.(2017山东威海二模)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6.(2017河南开封一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此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7.(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8.(2017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这说明孙中山()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9.(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A.学习国外经验B.坚持独立自主C.突出制度变革D.侧重理论探索
10.“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我国出现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2017东北三省四市模拟)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提出刑法改革应参考西法,并提出了“重众证”“改罚谖”“教工艺”“修监羁”等具体改进方法他还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谈,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12.(2017课标1,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3.(2017河南郑州一模)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堕落,吾不能忍也;嗟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赢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蹒,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1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赢败”“法律之蹂蹒”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14分)
14.(2017福建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第一次接触是16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19世纪才开始我们实在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明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值——摘编自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因此无法判断它是否系统和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继承封建科技思想的内容,故D项错误
2.D奕听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意在向西方学习技术,A项说法不全面,故错误;奕祈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维护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体现出其局限性,故D项正确
3.A据材料“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
4.A”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论,故A项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不涉及理性判断,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5.D“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严复属于维新派,故A项错误;很明显,严复是在弘扬而非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倡导,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可知,严复认为中华之“国性民质源远流长,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故D项正确
6.D题干中并未表现出A、B、C三项内容,故错误;题干中陈独秀提出“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张,故D项正确
7.C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的态势减弱,故B项错误;题目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加“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二表明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但了解不够全面,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故D项错误
8.C材料中“宜先求富强表明孙中山认识到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故C项正确
9.B《论十大关系》反思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I,,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结合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见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这次“结合”与制度变革无关,故C项错误;这次“结合”更加注意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
10.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故B项正确H.D材料中体现不出保守派对改革的支持,,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参考西法”“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可知,此时的洋务派也有变革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想法,这与维新派是有共同之处的,D项正确
12.A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4分)“难以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3分)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分)
(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6分)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分)探索:新文化运动(4分)看解析第⑴问第一小问“异于传统”,据材料一“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并结合所学得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难以挣脱传统据材料一“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所学得出,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得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据材料一“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得出,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伤教化之陵夷……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得出康有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据材料二“视政治之腐败……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得出他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并结合所学即可作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得出是新文化运动14庵答案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变革中始终坚守(3分)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涌入古老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面对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变革就没有出路各阶级各阶层发出了变革的呼声并着手实践,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革命派、激进派;从器物到制度、思想;从慢慢到迅速或激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7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革中采纳吸收,但始终坚守中国内向型的民族性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中庸精神(2分)*解析该题属开放型题目,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展开并结合相关史实辅以论证即可,近代中国的数次思想解放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