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L课时教师单位
一、教材分析《故乡》是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是鲁迅先生以自身经历为原型,描绘了主人公回故乡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和衰败,以及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理解作者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学会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比现实与回忆的描写,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提高其思辨能力及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识别并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能够概括出作者通过对比现实与回忆所表达的社会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文中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捕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主题的衬托作用,例如“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儿个萧索的荒村”所传达的荒凉与落寞感-深刻领悟小说结尾“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哲理思考
四、教学资源-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课文朗读录音设备-软件资源课文朗读音频、小说情节结构分析图、人物心理变化流程图-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信息化资源电子课文、相关文学评论电子书籍、作者生平介绍视频-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导向学习、角色扮演朗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故乡”相关的图片,如老旧的房屋、金黄的麦田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对故乡的初步印象-提出问题“你们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记忆,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链接鲁迅先生的生平,简要介绍其文学作品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故乡》的深层意义作铺垫
2.讲授新课(15分钟)-快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把握小说情节-细读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故乡的描述,分析现实与回忆的对比,探讨作者情感的变化-人物分析讨论主人公闰土的形象特征,通过情节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理解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主题探讨讲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铁屋子”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巩固练习(10分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析,准备汇报-角色扮演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朗读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提问教师就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利掌握
4.双边互动(10分钟)-学生汇报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分析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纠正错误理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创新拓展提出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改变故乡的现状?”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故乡,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技巧-思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小说结尾的含义,探讨希望与现实的矛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总用时:45分钟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互动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鲁迅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说集,如《呐喊》、《彷徨》等,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与《故乡》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茅盾的《春蚕》等,以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家笔下的乡村描绘和社会批判-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小说背景时代的社会变迁-现代文学评论家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开阔学生文学批评的视野-与故乡、童年、记忆等主题相关的诗歌、散文,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
2.拓展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我的故乡”主题写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描写技巧,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选择一篇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对比阅读《故乡》与其他作家的乡村题材作品,分析不同作家在表现乡村生活和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视角-引导学生关注文学评论,学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利用图书馆资源或网络平台,查找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加深对小说时代背景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戏剧表演活动,将《故乡》改编为短剧,通过表演体验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故乡》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理解能力,但在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和象征意义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的思考首先,关于导入环节,我发现通过展示故乡图片和提出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当延长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其次,讲授新课时,我意识到快速阅读虽然能帮助学生把握大意,但可能导致他们忽视文中的细腻描写为了改善这一点,我打算在细读分析环节增加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巩固练习中,课堂提问和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角色扮演环节似乎对学生来说挑战较大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在扮演时不够自然,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角色背景和心理状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角色对于双边互动环节,虽然学生的汇报和讨论较为活跃,但点评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仍有偏差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打算在互动环节增加即时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在拓展资源和建议方面,我意识到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但可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将拓展学习与课堂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例如在课堂上选取一段评论或相关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1.在导入环节增加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鼓励他们用文字或图画描绘自己心中的故乡
2.在细读分析时,设计更多针对文本细节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
3.提供角色扮演前的准备工作,如人物分析小贴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
4.在双边互动中,增加即时反馈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解答
5.结合课堂教学,适时引入文学评论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分享活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作业布置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
2.小组合作,选择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制作情节分析表,包括以下内容-人物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环境情节发生的环境描述-情感人物在情节中的情感变化-主题该情节对小说主题的体现或深化-提交时间课后两周内作业反馈
1.对读后感的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情感表达的真挚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指出文章结构、论证逻辑、用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深入地分析人物心理,如何更生动地描绘场景等
2.对情节分析表的批改和反馈-检查分析表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是否准确-评价小组合作的成效,包括分工是否合理,协作是否高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理解情节与主题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反馈方式-采用书面反馈和口头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在作业批改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中反馈,公开表扬优秀作业,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提升作业质量九.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小说主题怀念故乡,反思现实-情节结构现实与回忆的对比-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等-象征手法铁屋子、苍黄的天等
②关键词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故乡的风景,现在是熟识的,不过现在却异样”-“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③艺术性与趣味性-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现实与回忆的情节,增强视觉效果-在黑板上绘制简笔画,如故乡的房屋、麦田等,增加形象直观性-以时间线的方式呈现小说情节,标出重要转折点,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发展-在板书一侧设计“鲁迅语录”板块,摘录与故乡、童年相关的名言,激发学生对作者文学思想的兴趣板书设计旨在通过清晰的条理、突出的重点、简洁明了的表达,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