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2023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L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土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可知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体现了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由“(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可知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由“(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可知;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由此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尤其是大儿子牺牲后他们虽不舍但仍然支持儿子可以看出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体现了志愿军家属们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以及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等情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这体现了大战面前,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燕王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遂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鄢,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鄢,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循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知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复以教寡人”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乙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岂怨之A乎B愿君C捐怨D追唯E先王F复G以教寡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报日”中,“反”通返”,返回,与《鸿门宴》“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B.“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硼”两句中“于”的意思不同C“世之所明知也”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D.“轻绝厚利者”与《齐桓晋文之事》“故民之从之也轻”两句中“轻”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间用三个“不可”回绝燕王,认为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而群臣却认为可以攻打赵国B.燕王写信给乐间道歉,并传达了希望他回国的想法,但乐间回信表示要继续留在赵国C.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四条措施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4.请简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答案】
10.BDF
11.D
12.B
13.1忠厚的人不靠毁损他人来增加自己的好处,仁德的人不靠危害他人来求得好的名誉2等到他们犯了罪,而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
14.
①刚愎自用,不听劝阻;
②虚情假意,不知悔改;
③巧言令色,油嘴滑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难道还会怨恨吗?希望您抛弃怨恨,追念先王的恩德,再来继续教导我“君岂怨之乎”为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乎”为句末作语气词,故B处断开;“君”与“捐怨”形成主谓结构,做“愿”的宾语,结构完整,单独成句,故D处断开;“追唯”与“先王”形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复”作为连词,表先后关系,用在句子开头,衔接后句“以教寡人”,故F处断开故选BDF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反”通返”,返回;/背叛句意怎么敢背叛他呢?B.正确介词,在;/从句意率领八万军队在部地迎战栗腹/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C.正确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是世人都了解的/秦国使者往来D.错误意思不同轻率;/容易句意轻率地拒绝丰厚好处的/老百姓也就容易跟着国君走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但乐间回信表示要继续留在赵国”错误结合原文“卒留赵不报”可知,乐间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厚”,忠厚;“自益”,倒装,应为“益自”,增加自己的好处;“要”,求取
(2)“陷”,坠陷;“刑”,动词,处罚,惩治;“罔”,同“网”,用网捕捉,比喻陷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燕王想攻打赵国,便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连续三次说“不可”,但是燕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依然“起六十万以攻赵”,最终失败告终体现他刚愎自用,不听劝阻燕王不采纳乐间的谏言,导致大败,乐间便离开燕国燕国战败后,燕王写信给乐间,“以书且谢”,但信中却责备乐间“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反复说“不虞君之明罪之也”,“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说乐间是“未尽厚也”,责备乐间“捐国而去”,燕王虽然写信道歉,明明是他自己一意孤行,不听劝,却字字指责乐间,体现他虚情假意,不知悔改信中,燕王拿出先王“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说明先王对乐间有恩;又借助“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责怪乐间离开燕国;又陈述“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复以教寡人”可知,燕王借助柳下惠的言行来要求乐间,并且还认为自己“无罪”,体现他巧言令色,油嘴滑舌参考译文甲燕王派相国栗腹带着百金向赵孝成王献礼致敬,饮酒三天之后,(栗腹)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赵国的百姓中壮年人都死于长平之战,他们的遗孤还未壮大,您可以乘机去攻打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并问他说“(去攻打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百姓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我用两倍的兵力去攻打它,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很生气左右大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派栗腹率领四十万军队进攻鄢地,派庆秦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军队在鄢地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在代郡迎战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投奔了赵国燕王写信并道歉说“我不才,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抛弃燕国而离开,可见我的无能是非常明显的了我竭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您却不肯听从,所以派使者向您陈述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与先王的关系,是世人都了解的我如果有不当之处希望您能包涵,没想到您公开加罪于我;我有过失时希望您能给予教导,没想到您却公开宣扬我的过失况且我的罪过,国内没有人不知道,天下没有不听说的,您又暗地里逃匿出燕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我有罪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心吧俗话说’忠厚的人不靠毁损他人来增加自己的好处,仁德的人不靠危害他人来求得好的名誉因此掩盖别人过失的,是忠厚的人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德的人的行为世间有能掩盖我的过错、纠正我的过错的,不寄希望于您又寄希望于谁呢?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撤职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柳下惠说你可以离开鲁国了柳下惠说’如果自己的做法与一般人不一样,到哪儿能不被撤职呢?既然都是一样被撤职,我宁愿在本国被撤职柳下惠并不因多次被撤职而丧失自信,所以人们不忘却他过去的功业;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没有人非议他现在我的过错,本国人并不知道,可是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俗话说评价人不要任意而行,议论事情不要伤害别人,仁义的人不轻率地与人绝交,聪明的人不随便怠慢功业抛弃伟大功业的,是因为他停止了努力;轻率地拒绝丰厚好处的,是因为他产生了怨恨停止努力而抛弃功业,心怀怨恨而牵累自己,这种情况应该发生在与国君疏远的人的身上,不希望发生在您的身上何况我今天并没有罪过,您难道还会怨恨吗?希望您抛弃怨恨,追念先王的恩德,再来继续教导我”乐间抱怨燕王不采用自己的计谋,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乙孟子说“没有固定的财产却有坚定的心志,只有土阶层能做到至于老百姓,要是没有固定财产,也就不会有坚定的心志了一旦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能有仁德的君王在位,却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能的君主统治百姓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向上可赡养父母,向下可养活老婆孩子收成好时能一年到头吃饱饭,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至于饿死这之后再引导他们追求善,老百姓也就容易跟着国君走现在管理国家,弄得老百姓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收成好了受苦,收成不好难免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如要试一试,何不从根本处入手呢?五亩大的宅院,房前屋后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失时机地畜养起来,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大的农田,不去妨碍农夫适时耕种,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认真真地办学校,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来教导子弟,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都有绸缎穿有肉吃,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没有过的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泰山吟谢道撷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字,可以尽天年【注】
①间分隔虚字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
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
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
④器象物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据《晋书》记载,谢道撷的丈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
⑤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峨东岳高”一句,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一句,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B.“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嵯竟然分割了天地万物,显得格外静穆幽远C.“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两句,诗人因景动情,由前面对神秀泰山景色的描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D.诗人感叹于泰山经天然与巧匠雕饰后的美景,借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颐养天年的思想
16.有学者评价此诗“笔力矫健,词气展拓,甚有气势”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
15.D
16.
①“峨峨”两句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泰山的雄伟景象,起笔就颇有力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②“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这两句诗既表达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又暗示了泰山的空旷和幽深,词气展拓,展现出泰山的广袤和深沉
③这首诗既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又表露出诗人想要沉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忘记俗世纷争的愿望,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迈和大气,颇具气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泰山经天然与巧匠雕饰后的美景”错误,“非工复非匠”意思是泰山绝非是人间工匠的制造,因此泰山的美景并不是巧匠雕饰出来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①诗咏泰山,一开始就大气磅礴“峨峨”两句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泰山的雄伟景象,起笔就颇有力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
②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岩中间虚宇”的“间”作分隔解,表现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云构”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复匠”句,作者赞美了造化之功这四句描写泰山胜景,既表达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又暗示了泰山的空旷和幽深,词气展拓,展现出泰山的广袤和深沉
③诗人在高山仰止之际,也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因景动情,作者质问时运造化,何以使她屡遭迁谪流离但是,作者并没有由此归结为自伤身世的哀叹“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诗人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怀这首诗既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又表露出诗人想要沉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忘记俗世纷争的愿望,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迈和大气,颇具气势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慨叹六朝历史一去不复返,此时只剩凄凉秋色,昔盛今衰,表达词人吊古伤今情怀的诗句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3)《游园[皂罗袍]》中“,”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答案】
①.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端章甫
④.愿为小相焉
⑤.良辰美景奈何天
⑥.赏心乐事谁家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衰”“甫”“焉”“辰”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
①,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
②,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
③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豆豆委屈地说“这……这不是……不是我打碎的”B.果园里有桃树、梨树、杏树、枇杷树……真的是种类齐全C.“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中断了说话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
18.B
19.
①深入浅出
②深思熟虑
③立竿见影
20.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
②做好播种才能收获果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普及科学、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B.表示列举的省略;C表示话语的中断;D.表示语意未尽故选B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可知,语境说的是有些科学家把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故可填写“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第二处,由“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可知,语境说的是为大众讲好科普知识要好好考虑,找到合适的讲法,故可填写“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第三处,语境说的是科普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不可能收效非常快,故可填写“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把竹竿竖在太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比喻收效非常迅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是本体,“摘果子”是喻体,将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是本体,“播种子”是喻体,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做好播种才能收获果实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常识来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普及科学、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一则关于“水稻上山”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大意是某地开展的“水稻上山”项目,暴雨将梯田冲毁了与此同时,有文章称,“水稻上山”本质是一种毁林造田的形式主义,文章配有土地荒芜、泥石流泛滥、“推平大山变良田”等图片
①发布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以上,一时间,“水稻上山”成为舆论焦点
②人们针对对“毁林造田”的质疑,
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正面回应称,“水稻上山”需要一定条件,
④且在推广的她方本来就有梯田,
⑤并非专门开山毁林造出来的;
⑥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
⑦是受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文中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语句
①可修改为发布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语句
②可修改为针对人们对“毁林造田”的质疑;语句
⑥可修改为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语句
⑦可修改为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或“是受现实国情农情影响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
①,“突破”和“以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以上”;语句
②,语序不当,应将介词“针对”提至“人们”前;语句
⑥,成分残缺,缺少与“进行”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可在“农田”后加上“建设”;语句
⑦,“受……决定的”句式杂糅,可改为“由……决定的”或“受……影响的”
22.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腔溃疡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口腔溃疡并不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它所带来的不适却十分恼火在坊间流传着很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其中“喝点酒给溃疡消消毒”“撒点盐巴”等方法广为流传事实上,,都是不可取的酒精可能会刺激损伤的溃疡面,力口重充血、水肿及疼痛感;撒盐巴也会对溃疡面造成刺激和局部脱水,不但会加重疼痛,也不利于创面愈合正确的做法是,用浓度较低的淡盐水漱口,这样既可以对溃疡面起清洁保护作用,O很多人认为,,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口腔溃疡跟“上火”有直接关系,它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和感染密切相关【答案】
①.无论喝酒还是撒盐
②.又能促进创面的愈合
③.口腔溃疡是“上火”导致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上文写“喝点酒给溃疡消消毒”“撒点盐巴”两种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下文写在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本空的内容应是主语,是对上文所说方法的总结,故填写“无论喝酒还是撒盐”第二空,上文写用淡盐水漱□,可以起到“清洁保护作用”,本空应为“还起到什么作用”结合上文酒精、撒盐巴”会加重疼痛”,会“刺激损伤的溃疡面”“不利于创面愈合”,可知本空的内容应是淡盐水漱口有利于创面愈合,故填写“又能促进创面的愈合”第三空,本空的内容是“很多人”的观点,本空的下句“但”字表示转折,表明本句和下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同时,下句的内容是指出口腔溃疡同“上火”没有证据证明有直接关系,故本空的内容应为口腔溃疡同“上火”有关联故填写“口腔溃疡是‘上火导致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样”勿强求,“味”由心生在梵•高眼中,芸芸众生只有两类一类人总是绞尽脑汁,只求活出个“样儿”;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过“味儿”其实,人生在世,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人能根本不追求“样儿”而只追求“味儿”,也没有人只追求“样儿”却根本不顾“味儿”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仅只是为自己活,除了为自己,我们还会为很多的外在的因素而活为家庭的荣誉,为别人的眼光,为父母师长的期待,为出人头地……我们都不过是平平凡凡的俗人,不可能作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既然我们生存在这个充满各种欲望的社会里,就注定了我们必然会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所以我们谁也无法避免去追求那种属于外在的“样儿”同时,我们不仅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独立性注定了我们很难能从单纯的“样儿”中得到持久的快乐,我们的社会性、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得不去追求“样儿”,但我们内心更需要的却是纯粹的“味儿”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材料二“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至I〕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卜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尘世间,活出威风“样儿”、身居高位、腰缠万贯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若你问他们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生活得快乐吗,能作肯定回答的人绝对是非常少;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他却能不改其乐大概只因为他从自己内心中寻求到了最纯粹的“味儿”无论是“样儿”还是“味儿”,其实都不易追寻有些人耗尽一生想往上爬,想求荣华富贵,结果可能还是一文不名;有些人也许从小养尊处优,声名显赫,但直到死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人生就是这样荒谬与不公平,简直无可理喻其实,人能否活出“样儿”,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外在的条件与机遇我们所能决定的只是自己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可能左右外在的机遇与条件所以,结果自然也就不一定能与我们所设想的一致了,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概这就是我们对于“样儿”的最好的态度吧!而一个人能否活出味儿来,却主要取决于自身上天也许能决定我们是否能活出“样儿”来,却不能左右我们能否活出“味儿”来只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一颗善于欣赏、善于发现的心,每个人都可能寻求到人生的“味儿”所以,“样儿”乃天定,我们可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求,那样也许只会增添我们的烦恼;“味儿”却由心生,我们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真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活法,即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样儿”是“成功的生活》(努力追求体面风光的生活,力求成就一番事业,能够出人头地);“味儿”是“享受生活”(怀着平常心生活,享受人生,自得其乐,不求荣华富贵)“样儿”与活出“味儿”是二元关系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可以理解为红尘滚滚,时光匆匆,我们要敢为人先,立大志、创大业,不甘平庸,活出“样儿”来,这才不枉费我们这匆匆一生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可以理解为红尘滚滚,外表光线不可取,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静守心灵之一隅,活出自己的洒脱辩证看待“样儿”和“味儿”,“样儿”和“味儿”并不矛盾,人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儿”来在活出“样儿”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味儿”活出“样儿”是指活出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建功立业,立德立言;活出“味儿”是指净化心灵,让奉献、仁爱、善良、恬静等充盈心灵,让自己体味生活的充实,绽放人性的光辉在理解这两者内涵后,考生以此为基础立意行文行文构思时,可以把“样儿”和“味儿”两者结合进行论述,列举孔子、毛主席等例子论证活出“样儿”;再列举王维、陶渊明、苏轼等例子论证活出“味儿”,进一步分析这两条路看似相反,实则相同活出样儿的人不断攀登,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感受困厄,在艰难里滋生力量,在体悟中达到新生,他们活出了味儿;而活出了味儿的人们坚守精神家园,风雨如晦,他们泰然处之,傲然对之,他们活出了样儿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风采,这就是样儿,与此同时,心中坦然而无忧,这就是味儿立意
1.投身时代洪流,活出个人的光彩,活成时代的先锋2,勇立潮头,做时代先锋
3.不汲汲于富贵,不为名利而钻营,平淡自足,快乐人生
4.不为“样儿”所累
5.既活出“样儿”,也活出“味儿”免了冲突和挣扎B.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C.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B.《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C.《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D.《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4.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1.C
2.C
3.B
4.不矛盾
①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
②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
5.
①对比论证将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中西社会开化的早晚等不同点进行对比,从而阐明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
②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圣人的处境,说明“他们根本少动作”,从一个侧面论证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的论点
③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不语怪力乱神”“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等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表述,说明长篇诗与中国传统思想不合,从而论证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说“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这不等于“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也不能理解为“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B.“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提到“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D.选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可知,本土形式由盛到衰是自然规律,因此才会产生文化交织,闯进异国形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是从思想信仰角度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与西方进行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不是故事”不符合实际,对名篇分析不正确,不能成为有效论据B.既强调故事性,又指出它们是“纪实的历史”,切合“故事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的观点C、D两项所举名篇均为北宋以后的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故选B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这是从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从材料一可知,朱光潜首先提出“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的观点接着又从“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等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而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是从诗的内容方面而言的,从文中“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认为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所以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可见二者观点不是针对的同一角度,因此二者观点不矛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将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中西社会开化的早晚等不同点进行对比,从而阐明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
②举例论证“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列举了中国圣人的处境,说明“他们根本少动作”,从一个侧面论证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的论点
③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引用“不语怪力乱神”“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等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表述,说明长篇诗与中国传统思想不合,从而论证了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千里150多号人伍爸那是大官啊!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万里哥——哥——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父母好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操,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C.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7.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8.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C.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D.伍万里追随哥哥们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8.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9.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6.B
7.C
8.
①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
②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
③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对军人的使命一一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
9.
①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
②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
③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
④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面对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错,由“看到父母无言的脸”可知,此时失去大儿子的父母面对即将归队的二儿子是无奈的,但他们没有阻止也是全力支持儿子的表现,而非“麻木认命”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元”错,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这是战争将到时的真实反映,与整个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并不“突兀”故选C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可知,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此时的伍万里还不懂战争的真正意义由“(思考一下)一一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可知,此时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前文中“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也可证明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的意图由“(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可知,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前文哥哥对弟弟的话“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可知,此时的伍万里对军人的使命一一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9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