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栖霞一中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
1.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①④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6.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当时苏联()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C.消除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5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A.“混合经济”B.“经营者革命”C.“人民资本主义”D.建设“福利国家”
55.钱满素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说“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政府干预经济,二是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这里美国“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的具体表现是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C.调整农业生产D.实施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第口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1道小题,第1题0分,共0分)评卷人得分
三、填空题(题型注释)评卷人得分
四、判断题(题型注释)试卷答案
1.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解答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故B正确;A项否定商品货币关系,排除;C项是A项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是斯大林体制后来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排除.故选B.
2.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对新经济政策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解答注意题目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项是A项中具体内容,但不全面,故排除;实行粮食税只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不全面,故D排除.故选A.
3.考点C8新经济政策;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解答本题两种评价都只是看到了历史上这两次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外在的特征,而没有看出各自的阶级本质意图,苏俄新经济政策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其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则是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而推行的,所以要从根本目的上去分析,故
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4.考点C9斯大林模式.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造成的消极影响.解答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已经没有执行了.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不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或者历史事实,排除.故选A.
5.考点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500年至1763年”、“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世界霸权的确立”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以及最终英国建立起了世界霸权,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说明斯大林抓住西方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有利时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7.考点罗斯福新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解答由题干可知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措施.成立“资源保护队”的作用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社会的购买力,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C.
8.考点C9斯大林模式.分析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材料明确指出该手段是无情的.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时期逐渐的废除了.故排除B.跨过工业化阶段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故排除D.故选C.
9.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解答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这一现象的本质内容.联系已学史实可知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国度失败后,列宁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
10.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答新经济政策明确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解答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c错误,符合题思;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解答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1927年逐渐被取消,从题中的时间可判断出这一时期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考点C9斯大林模式;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业化建设和斯大林模式以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答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符合;由于苏联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故A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故I)排除.故选B.
14.B根据“19581964年期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正确;C、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排除【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19581964年期间”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15.C据材料“1922年……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农民自由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C选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选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的知识点,注意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16.考点C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答苏联解体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C正确;ABD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
17.考点C9斯大林模式.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解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指的是计划经济,即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故D正确;A是在1929年,排除;B是一五计划的特点,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18.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解答题中材料“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反映的是当时苏联自由贸易的发展,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一致的,B项符合题意,故B正确;A项共产主义政策拒绝“自由贸易”,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19.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B符合题意.故B正确,A错误.C是无关项,故排除C.苏联经济停滞出现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主要是由于军备竞争所致.故排除D.故选B.
20.考点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表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正确;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是根源,排除;C社会主义道路适合苏俄的国情,只是方式不对,排除;D不是根源,排除.故选B.
21.考点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根据材料“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实施的,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才日益引发平民的不满与暴动,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主要任务才是恢复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故C项错误;当时还不能称为苏联,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故D项错误.故选A.
22.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并没有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B项错误.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23.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意义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固定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样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正确;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排除;C属于政治意义,排除.故选A.
24.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都有所涉及,但都没有明显效果.故A正确.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的是勃列日涅夫.故排除B.C是三人的共同点,故排除C.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符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故D错误,故选A.
25.考点C9斯大林模式.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解答由“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要实行农业集体化,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是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的,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余粮收集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错误;B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
7.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A.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B.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将以工代赈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D.开创了国有化的有效路径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9.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10.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11.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乙jilt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12.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1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是实行固定的农业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故C错误.故选D.
26.考点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根据”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7.C本题考查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主要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并未促进工业化建设,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针对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的需要,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尽管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C
28.B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加大农业投入,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只是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并未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9.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解答“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表明允许市场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故选A.
30.B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经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注意缓和劳资关系,注意缓和社会矛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健全是在二战之后而非历经济危机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1.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A错在资本家坚决反对的说法;B项错在偶然性;“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说明新政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故C项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作用
32.考点D8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考查西方国家应对经济滞涨采取的重要举措.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解答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经济滞涨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33.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在1929年通过股票市场猛然爆发,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3、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展现的是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4、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5、导火线纽约股市崩溃.解答材料表明人们希望“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希望政府对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莫斯科”、“柏林和罗马”,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故B项正确;AC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34.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危机很快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国经济联系紧密.(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它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答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192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A.
35.考点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藏富于民,体现了人民对财富的掌握,不是管理方式的转变.B.材料可以看出藏富于民不是实行国有化.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密切关系.D.从材料中的藏富于民可以看出,惠普家族不再掌握惠普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公司应该是属于更多的股民所有,人民普遍成为这家公司的,体现了人民资本主义的特点.故选D.
36.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解答“中国经济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等的建设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相似,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7.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实行“撒切尔主义”的改革,最终使英国走出了滞胀危机,故A选项正确;“撒切尔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故B选项错误;沉重的福利开支使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撒切尔主义”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故C选项错误;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属于福利开支,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撒切尔主义”的含义和措施内容,注意从滞胀危机的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8.B“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表明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表明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重大隐患,故B正确;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社会福利无关,D错误
39.考点D6凯恩斯主义;DE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分析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解答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时不能照搬照抄,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适时调整,故B正确;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涨”危机,凯恩斯主义已经无法应对,但不能说其错误,排除A;C错在“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本身叙述错误,排除.故选B.
40.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适合于罗斯福新政,排除;放弃市场机制对于两者都不符合,故B项错误;两者的做法都属于拉动内需,刺激生产和消费,故C项正确;D项说法适合于后者,排除.故选C.
41.考点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分析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考查二战后法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社会保障立法”、“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可知,是国家在分配和生产领域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是私有制以外的一种经济形式,逐渐形成了“混合经济”,而非国有制为主体,故C项错误.材料“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不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故D项错误.故选A.
42.考点D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显示的只是企业的自我调整,非国家干预,故排除A.企业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大股东手中.故排除B.普通职工也有股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C.
43.考点DB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产要考查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解答根据所学,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国有化、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税收等,与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平等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战后企业的自我调节,体现为“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受惠人群少,与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平等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属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追求公平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覆盖面广、低收入人群受惠多,体现了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故选D.
44.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考查对市场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的特点认识.解答根据材料“1932年”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受到西方国家的排挤、干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2年”列宁已经逝世,且斯大林已放弃新经济政策,实施工业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故D项正确.故选D.
45.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考查对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贸易堡垒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恶化程度的理解.解答材料中的数据说明,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实行了贸易堡垒政策,各国实际上都采用了相似政策,其结果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恶化程度.故B符合题意;AC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B.
46.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解答“打破坚冰”“开通航路”应是指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首先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B不对,实施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排除;CD不对,这是后来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A.
47.C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实质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故C项正确;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是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高税率政策的说法本身错误,故B项错误;D项是其影响,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故选C
48.C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形成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但是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排除
③,故选C
49.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措施,主要理解民生即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的措施.解答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大量失业,给失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比“金钱”救济更能解决人民面临的困境.故A正确;BCD项与体现民生方面没有A项更准确,故排除.故选A.
50.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印度国大党于1929年12月首次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口号,开展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解答“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这种自由放任的政策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51.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新政措施的理解.解答材料中新政受到“被遗忘的人”的拥护,而受到资本家的反对,根据所学,指新政措施中维护下层人民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解决下层人民就业和保障措施,故B正确;ACD项与保护下层人民利益关系不大,故排除.故选B.
52.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对新政实质理解.解答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一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长远而非“临时措施”,故A项错误;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故B项错误;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不可能导致“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故C项错误;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与材料中“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相符,故D项正确.故选D.
53.考点D4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罗斯福新政相关措施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工程振兴、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这些领域与社会矛盾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工程振兴、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建设,都是为了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扩大政府支出无法平息公众不满情绪,故C项错误.只有资源保护这一项能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不全面,故D项错误.故选B.
54.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和大量小额股票的发行,使小额股票广泛地分散在社会各阶层手中资产阶级学者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现象,粉饰为资本主义的“质变”,宣扬资本主义正在变成“人民资本主义”结合题干可知,C项符合题意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故不选A项;“经营者革命”是指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管理所有业务),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故不选B项;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故不选D项故本题选C项
55.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和调整农业生产属于政府干预经济,实施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失业者的关注,是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故本题选D项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4.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15.1922年5月,苏俄硕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6.“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戈尔巴乔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美苏冷战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17.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18.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19.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
20.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
21.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2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栖霞一中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二)
24.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5.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维护计划经济体制D.为工业化积累资金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6.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2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J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8.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谷物产量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
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就增加133%以上这表明()A.政府优先发展农业加大投入B.新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效显著D.苏联人民彻底解决了饥荒问题
29.尼克拉・布哈林是列宁政策的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是()A.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B.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C.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现国有化D.农业和工业都由莫斯科控制和管理的中央集权经济
30.有位美国矿工回忆“1937年我回到了原来的煤矿,那里有了工会,我们一天就工作七小时十五分钟,不像大萧条时那么辛苦公司也不让我们加班,因为他们不想付加班费”这反映出经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A.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健全B.注重缓和劳资关系C.直接民主政体得以完善D.逐渐走出经济困境
3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C.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2.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A.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B.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D.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3.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4.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35.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A.管理者革命B.实现企业国有化C.福利制度的建立D.人民资本主义
36.2009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高达
7.7%,再次震惊世界,美国评论说“中国经济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等的建设上”下列经济政策中,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类似的是()A.斯大林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C.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D.20世纪末美国的“新经济”
37.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撤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A.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B.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D.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38.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B.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C.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D.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39.1979年,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信奉自由企业理论,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措施,为英国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说明A.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B.发展经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时调整政策C.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D.资本主义国家巳发展到了超越国家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40.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曾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C.扩大内需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41.二战后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立法;密特朗上台后,又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这说明法国()A.加强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国有制为主体D.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42.19世纪末,晋商创造了“身股”概念,即财东允许掌柜(经理人)等重要伙计以人力充顶股份,并参与分红二战后,西方国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这种制度()A.实现了西方国家对企业经营的干预B.赋予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平等地位C.有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D.刺激了西方国家证券市场高度繁荣
43.学者辛子陵指出,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平等的措施主要是()A.采取国家干预经济B.进行企业自我调节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44.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美德试图争取苏联结盟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45.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在1125种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31%-34%.这一法令的实施()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B.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C.促进世界市场的协调发展D.有利于本国商品大量出口
46.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47.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体现民生观的是()A.推行“以工代赈”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充分说明这种政策本质上是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B.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C.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48.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使国内市场相对统一
②有利于克服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消除
④有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A.
①②③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49.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体现民生观的是()A.推行“以工代赈”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50.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B.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D.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51.罗斯福新政受到“被遗忘的人”的拥护,致使某些垄断资本家攻击《社会保险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抄来的新政中最受“被遗忘的人”欢迎的措施是()A.复兴工业B.以工代赈和社会救济C.调整农业政策D.整顿金融财政体系
52.《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中写道“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办法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措施B.限制恶意竞争的所有制变革C.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D.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53.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
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